- 袁彩莲;张朝志;邓巍;姜林;佘容;杨晓燕;
植物叶际真菌与植物健康息息相关,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植物、微生物与其他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解同一生境下,不同植物叶际真菌群落和多样性差异,确定不同植物对叶际真菌组成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调查大理大学古城校区校园内50m范围内的大青树(Ficus altissim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和枇杷树(Eriobotyra japonica)三种园林植物叶际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叶际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广玉兰(M. grandiflora)、枇杷树(E. japonica)和大青树(F. altissima)。三种园林植物叶际真菌群落注释阶元中,Ascomycota门,Cladosporium属皆为三种植物叶际真菌群落的优势类群,其相对丰富度略有不同。此外,不同植物也有其特有物种,三种植物叶际真菌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植物种类决定叶际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不同植物自身的特性会塑造其独特的叶际真菌群落。
2023年01期 v.44;No.210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莹;兰芳;刘金平;张一嫚;万其松;
通过对日本菟丝子危害范围和增加率的调查,确定偶发、常见和主要寄主园林植物,测定主要的发病率和受害度,分析日本菟丝子与主要寄主植物的相互适应性生长关系。结果表明:日本菟丝子的危害范围不断扩大,乔木、灌木和地被受害率差异显著,但均逐年增加(P<0.05)。日本菟丝子入侵28科35属的41种植物,偶发寄主为12种、常见寄主为19种、主要寄主为10种(3种乔木、2种草本和5种灌木)。主要寄主发病率和受害度在种间和年份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寄主的症状和伴生病害显著不同。日本菟丝子对不同寄主植物叶片和幼茎生长及新枝形成的影响差异显著,寄主种类对日本菟丝子生长和生殖有显著影响,日本菟丝子和寄主植物有显著的适应性生长关系。
2023年01期 v.44;No.210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杨;马勇;刘金平;王大伟;曾晓琳;邓力铭;
以建成5年3个坡向(半阴坡EN 40°,阳坡WS33°,阴坡WN 29°)川东北丘陵区护坡植被为对象,通过测定群落特征、景观品质和土壤性状,研究坡向对护坡植被综合治理裸露边坡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向影响植被的群落密度、优势种高度和基盖度(P<0.05),同时影响物种密度、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性(P<0.05),半阴坡群落密度和基盖度、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大于阳坡和阴坡。(2)坡向影响景观品质和植被外观(P<0.05),阴坡景观优良度为中,半阴坡和阳坡景观度为差。(3)坡向影响土壤粒级组成、物化性状(P<0.05),阴坡土壤质地高于半阴坡和阳坡(P<0.05),阳坡土层厚度厚于阴坡和半阴坡。(4)第5年3个坡向土壤性状、物种多样性、群落高度和基盖度均大于第1年(P<0.05)。综上,坡向影响护坡植被群落特征、景观表现和土壤性状,草坪作为裸露边坡治理的先锋植被,第5年引进草坪草种消失殆尽,但对乡土草种定植、裸露边坡植被重建、景观修复和水土涵养起重要作用。
2023年01期 v.44;No.210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方芳;洪晓玲;刘玲玲;范正文;朱弘;
探明指数施肥对杂交新美柳(Salix matsudana×alba)幼苗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可为其苗木培育提供基础。以1年生杂交新美柳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法,设置对照(CK)、常规施肥(CF)和指数施肥(EF1、EF2、EF3、EF4)共6个处理,每次施肥间隔时间为30天,共施肥5次,每30天对苗木的苗高、地径进行测量,生长结束后,测定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情况下,杂交新美柳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表现较大,EF2处理的苗高生长量最大,比CF处理高出36.40%;EF1处理的地径生长量最大,比CF处理高出21.63%。EF处理的生物量显著高于CF和CK,其中EF2处理表现最好,全株生物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与CK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96.86%、84.31%和157.60%。综上,指数施肥3.0 g株~(-1)施氮量和19.99 g株~(-1)多元复合肥是杂交新美柳1年生培育的适宜施肥方式。
2023年01期 v.44;No.210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川玲;王慷林;李莲芳;张青青;杨永洁;杨历雨;沈松;吴俊多;刘进;杨博;
为了解NaOH浓度(%)、壳聚糖浓度(%)及浸种时间的水平及其组合对柚木(Tectona grandis)种子发芽过程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动态变化影响,采用L_9(3~4)正交设计开展试验实施。分别于播种前(初始)和播种后7、14、21、28 d时测定以上2指标。结果,可溶性糖初始含量为1.39 mg·g~(-1),播种后4个阶段处理组合的可溶性糖分别为0.20~1.44、0.11~0.70、0.10~0.63和0.15~0.54 mg·g~(-1),播种后处理组合间可溶性糖含量呈现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28 d时)的差异。种子淀粉初始含量为0.41 mg·g~(-1),播种后4个阶段处理组合其含量分别为0.14~2.16、0.35~0.90、0.44~0.68和0.32~1.01 mg·g~(-1),处理组合间除21 d的外,淀粉含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7 d时)的差异。壳聚糖浓度是影响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主导因子,有利于柚木种子可溶性糖生理活动的最优处理组合为3%NaOH浓度浸泡后0.2%壳聚糖浸泡12 h。NaOH浓度是影响淀粉含量变化的主导因子,促进淀粉含量增加的最优处理组合为5%NaOH浓度浸泡后0.2%壳聚糖浸泡18 h。
2023年01期 v.44;No.210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税雅鑫;苟德斌;李西;江明艳;李晓玲;孙凌霞;
为优化雷竹-黄精复合经营中的立竹密度,以粗放经营的雷竹林为试验区域,设置3种立竹密度,D_1(6 000~9 000株·hm~(-2))、D_2(9 000~12 000株·hm~(-2))和D_3(12 000~15 000株·hm~(-2)),分析了三种立竹密度对黄精的生长发育、生物量积累以及块茎药用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立竹密度对黄精的株高、地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片相对性状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D_1密度下,黄精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最大,叶片干物质含量最高,地上及地下部折干率最高;另一方面,3种立竹密度下,黄精总多糖含量和黄精总皂苷含量无显著差异。这项研究阐明立竹密度是影响雷竹林下黄精生长的重要因素,雷竹-黄精复合经营适宜的立竹密度为6 000~9 000株·hm~(-2)。
2023年01期 v.44;No.210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佟欣羽;曾令辉;
为阐述不同景观特征下城市公园冷岛效应缓解热浪和的影响机制,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探究了大连24个城市公园对热浪环境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热浪对地表温度有显著影响;热浪环境下,公园降温范围变化(ΔC)介于-68.38~92.67 m,冷岛强度变化(ΔP)介于-1.532~0.783℃,不同公园对热浪的响应存在差异,且同一公园ΔC、ΔP的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影响ΔC的重要景观参数依次为林地面积比、草地面积比和草地聚合度,影响ΔP的重要景观参数依次为地表面积比、水体面积比和草地面积比。应对热浪环境时,抵抗型公园(ΔC>0且ΔP>0)可以更好地缓解热浪,通常其林地面积比大于48.5%,地表面积比小于11%,水体面积比大于29%,草地面积比小于41%,草地聚合度小于97.8%。
2023年01期 v.44;No.210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0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岩林;舒柳;黄柳菁;
为了解不同绿量植物群落调节热舒适度的效果,对福州市闽江公园(南园)的20个乔灌草群落样方进行绿量与生理等效温度PET值的测算,并对绿量与PE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乔灌草群落中,每百平方米绿地总绿量小于800 m~3时,总绿量越大,群落调节热舒适度的效果越好,每百平方米绿地总绿大于800 m~3时,绿量变化不影响热舒适度。乔木绿量占比达0.9时,群落改善热舒适度的效果最佳。
2023年01期 v.44;No.210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梅继林;苏晓迪;张硕;焦春雨;朱学灵;刘勇;
群落结构特征可以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群落稳定性和发展更新趋势。通过调查分析南太行山区典型样地中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径级结构特征及种群分布格局,发现调查区内乔木层的黄连木重要值最高为59.20,成为该区的优势种。黄连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与整个调查区的群落径级结构均呈现典型的倒“J”型,属于种群增长型,即群落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且黄连木更新能力更强。调查区中的黄连木、栓皮栎等主要优势种呈现聚集分布,其他树种随机分布,而黄连木的方差均值比率(v/m)、聚集指数(Ci)分别高达262.37和261.37,在该调查区的所有乔木树种中聚集程度最大。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树种,黄连木自我更新能力较高、适应性更强,并在南太行山区形成以黄连木为主要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混交林。
2023年01期 v.44;No.210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邹雯;陈卓;蒋云清;黄梦月;张鸿南;黄汐月;彭培好;王国严;
选择我国西南地区特有树种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为对象,研究了其种子萌发对温度、光照和外源性赤霉素及其交互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1)20/5℃、25/10℃条件下云南松种子萌发率最高(分别为42%±0.30、40.25%±0.31),温度过高(30/20℃)、过低(4℃)均不利于云南松种子萌发;(2)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云南松种子均可正常萌发,光照对云南松种子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3)云南松种子为非休眠类型,在攀西地区春季雨季前期播种有利于其幼苗建立。本文揭示了种子萌发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旨在认识云南松种子的萌发特性,促进造林工程中科学储藏种子和适时、适地播种,对提高西南地区生态恢复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的保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1期 v.44;No.210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好;杨小芳;罗智;杨育林;尤继勇;陈德朝;贺维;
茂县是岷江流域干旱河谷分布的典型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裸土区域分布广,通过遥感及地理信息技术对茂县主要干旱河谷区域2000年以来的裸土分布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应用裸土指数提取法统计该区域地表裸土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2000—2020年间,茂县干旱河谷区域裸土面积共减少4 898.7 hm2,主要集中在沙坝镇、沟口镇、叠溪镇和凤仪镇区域,海拔分布在1 400~2 600 m之间。在近20年间,裸土面积呈先上升再逐步减少的趋势,客观反映了茂县干旱河谷裸土分布受地震灾害、生态治理等综合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人为治理可显著减少干旱河谷区域裸土面积,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情况。
2023年01期 v.44;No.210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宗君;胡明锋;谢勇;周志平;张家栋;
为了解南岭保护区主要树种的群落空间格局特征。本研究基于固定样地,通过对样地中植物的调查分析,进而对群落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样地中共有39科58属104种木本植物,根据重要值排序,华润楠、马尾松、甜槠、广西紫荆、虎皮楠、密花山矾、尖叶杨桐等7种为优势种。华润楠在0~2.5 m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2.5~4.0 m为随机分布,4.0~6.0 m为均匀分布。马尾松0~25.0 m表现为随机分布。其余物种呈现为小尺度聚集分布,大尺度随机分布。群落内部种间竞争不明显,仍有较大生存空间。
2023年01期 v.44;No.210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