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 中国天然次生林研究动态及其进展

    刘兴良;刘杉;蔡蕾;李旭华;徐峥静茹;潘红丽;冯秋红;张利;刘千里;

    次生林是天然林采伐后形成的主要森林类型,在林分结构与物种组成、林木生长与生产力、林分环境与生态功能等诸多方面与原始林和人工林有着显著差异。因此,研究次生林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类型分类与评价指标,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以及土壤生态过程等,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生态屏障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广泛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次生林研究最新文献基础上,探讨了次生林诊断、类型分类与评价方法,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以及森林恢复过程对次生林的影响等,阐明次生林研究中所关注的基础科学问题,并提出了次生林未来研究方向,为我国次生林多目标经营、生态系统管理和天然林保护与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

    2022年01期 v.43;No.204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栽培模式下轻木生长情况与土壤生态效应比较

    梁明月;刘长安;华帅;段柱标;

    现代大型风力发电机桨翼设计普遍采用以轻木为基材的复合夹芯板,且无替代产品。我国轻木原料完全依赖进口,随着轻木需求量持续攀升和中外贸易的不确定性,轻木原料供应已经成为我国风能发电装备制造业的“卡脖子”问题。本研究旨在探寻西双版纳地区轻木可持续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在西双版纳地区轻木生长到2年8个月胸径可达23 cm,能够满足厂家的收购要求(胸径>20 cm)。2年8个月轻木经过1年生长之后,胸径可达26 cm,材积增加30%以上。因此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轻木在可以种植4~5年后进行收获。轻木持续种植土壤速效磷呈下降趋势,加剧土壤水分消耗。轻木林下覆膜栽培大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和硝态氮含量,提高土壤贮水量,促进轻木可持续生长。

    2022年01期 v.43;No.204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2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光质对叠鞘石斛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邓洁;王刚;姚晨;邢琦尧;谢婕;黄子榕;蒲尚饶;范益军;罗傲雪;

    以兰科植物叠鞘石斛为实验材料,通过研究光质对其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寻找提高叠鞘石斛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新方法。采用红蓝光搭配光质,处理组分别为T1组(红光:蓝光=3∶1)、T2组(红光:蓝光=1∶1)、T3组(红光:蓝光=1∶3),对照CK组为白光。每天照射2 h,照射7、14、21、28 d时分别取样检测。结果表明:(1)T1光质(红光:蓝光=3∶1)照射7 d时可有效增加叠鞘石斛茎长,照射21 d时可促进茎粗增加;(2)T2光质(红光:蓝光=1∶1)照射7 d时可促进茎长的增加;(3)T3光质(红光:蓝光=1∶3)照射可有效延长叠鞘石斛的花期,照射7 d时会有效增大叶绿素a、b含量,在21 d时会有效增大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采用红蓝光质按照不同配比照射,可有效调控叠鞘石斛的花期和生长,增加其观赏价值。

    2022年01期 v.43;No.204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杉木高世代育种群体和一代群体遗传基础的比较研究及早期初选

    包小梅;华朝晖;叶金俊;王海蓉;齐明;何贵平;

    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一代育种园中的自由授粉子代为对照,研究杉木第3代育种园中生长性状遗传变异性大小,了解经高强度与多世代选择后,杉木第3代育种园的群体遗传基础是否变窄,为高世代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第3代亲本的自由授粉试验林的分析结果,逆向选择了若干亲本家系,同时还估计了前向选择的单株遗传力,为杉木第四代改良做准备。结果表明:(1)相对于一代育种群体,经多世代选择,树高性状在三代育种园的遗传基础没有窄化,高世代育种具有良好的前景;(2)遂昌杉木三代试验林的树高性状,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性,家系遗传力在0.8以上,单株遗传力在0.3以上;树高的遗传变异性超过一代育种园的遗传变异性:GCV在10%左右变动;(3)遂昌东丈试点的1年生树高超过群体平均值的共有18个家系,1年生树高超过群体半倍的标准差(68.1939cm)的家系有两个:b105-3; b42-3;郑岗岭试点的两年生树高超过群体平均值的共有13个家系,1年生树高超过群体半倍的标准差(2.9049m)的家系有两个:龙2代混,b03-3;(4)两个试点的杉木造林成活率较高,说明参试杉木对试验环境适应性较好。其中,东丈试点成活率最高的家系亦有两个:B109-3,b13-3;郑岗岭试点成活率最高的家系有龙2代混,a09-3,1 339双,a76-3,b145-3,b03-3等六个家系。

    2022年01期 v.43;No.204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Frankia菌—细枝木麻黄共生体系对土壤Pb污染的响应研究

    赵佳怡;熊茂岑;王鑫;钟镆宇;王婷;潘远智;

    为探究Frankia菌—细枝木麻黄(Casuarina cunninghamiana)共生体对土壤Pb污染的响应,采用盆栽试验,本试验研究了一定铅(Pb)处理下施用Frankia湿菌体0(CK)、10、20 mg·株~(-1)对细枝木麻黄结瘤量、地上部分Pb、K、Ca、Mg、Cu、Mn的含量、逆境生理以及根系活力的影响;经本课题组预实验结果表明,细枝木麻黄600 mg·kg~(-1)铅(Pb)处理下受到胁迫但不致死,因此正式试验中Pb浓度设为600 mg·kg~(-1)。结果表明,施用Frankia菌湿菌体20 mg·株~(-1)可显著提高细枝木麻黄结瘤量,接种10、20 mg·株~(-1)时,细枝木麻黄结瘤率均为100%。与CK相比,施用Frankia湿菌体10、20 mg·株~(-1),细枝木麻黄地上部Pb含量显著下降;接种量为10 mg·株~(-1)时,细枝木麻黄地上部K含量显著下降,Cu含量显著升高;Ca、Mg、Mn元素变化不显著(P <0.05)。Frankia接种量为20 mg·株~(-1)时,细枝木麻黄体内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相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56.04%和10.10%,根系活力TTC还原强度上升了87.12%。综上所述:在同一Pb胁迫下,高接种量(20 mg·株~(-1))Frankia菌可以增强细枝木麻黄对土壤Pb污染的抵御能力。

    2022年01期 v.43;No.204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火后森林土壤中捕食线虫真菌的即时恢复能力及驱动因子研究

    齐宇坤;张欣;邓巍;黄帅义;佘容;杨晓燕;

    火是森林生态系统常见的干扰因子,土壤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后土壤微生物的恢复直接影响地上生态系统的恢复,但对土壤微生物的火后即时恢复能力及不同土层微生物在火后土壤微生物群落恢复中的作用尚缺乏研究。本研究以火干扰后40 d的云南松火烧迹地为研究区域,以相邻的非火烧地为对照,分层采集土壤样本(0~10 cm、10~20 cm、20~30 cm),使用传统培养法分离捕食线虫真菌,结合形态和分子技术鉴定物种,分析火后捕食线虫真菌群落的即时恢复能力及不同土层中捕食线虫真菌在群落恢复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火干扰40 d后捕食线虫真菌的生物量恢复迅速,但物种多样性明显降低;Dactylellina属真菌可能是火后恢复的关键类群;分布在土壤下层的捕食线虫真菌在火后群落恢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驱动火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快速恢复的关键生物因子。

    2022年01期 v.43;No.204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三峡库区植被对极端气温的响应

    张春叶;陈国建;何谦;孙成彬;何双宏;

    本文选取2000~2019年三峡库区内2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最高温、最低温、平均温等气象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NDVI)以及植被类型数据为基础,采用RClimDex极端气候指数模型、趋势分析法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了三峡库区白天与夜间极端气温的不对称变化及其对植被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20年来夜间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幅度大于白天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幅度;(2)植被对极端气温指数的响应在时间上夜晚比白昼更加明显;(3)植被类型不同与昼夜极端气温的相关性不同,TX10p、TN10p两个冷指数对植被生长多起阻碍作用,尤其对针叶林和草丛的阻碍作用最大;TX90p、TN90p两个暖指数对各植被类型的生长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TN90p的增加而产生的积极影响更多,尤其是对阔叶林和草丛。

    2022年01期 v.43;No.204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9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生态建设

  • 基于Landsat 8的若尔盖县沙化监测区NDVI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

    刘朔;杨建勇;蔡凡隆;

    以若尔盖县第五次沙化监测图斑区为研究区,采用2013年、2015年、2017年3个年度10月初的Landsat 8影像提取NDVI,通过像元二分模型反演植被覆盖度(FC),再将NDVI和FC进行分级后,进行各级别的面积转移矩阵分析,同时也与沙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1)NDVI和FC从2013年、2015年、2017年都呈显著增加趋势,NDVI中位数值从2013年的0.477 5,增加到2015年0.537 4,至2017年达0.592 1;FC中位数值从2013年的0.530 5,增加到2015年0.597 1,至2017年达0.657 8。(2)NDVI和FC各级别的面积转移矩阵中,具体转化方向一致,主要是向高植被方向转化,表现为:中等级向较高等级转化;较低等级向中等级转化;低等级向较低等级转化。(3)NDVI及FC等级与研究区2015年监测的沙化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本次NDVI及植被覆盖度重分类等级的划分基本符合研究区沙化植被覆盖度现状,研究方法及结果可为沙化监测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2022年01期 v.43;No.204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7K]
    [下载次数: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程度与林分水源涵养的相关性研究

    李廷铃;熊康宁;杨珊;张仕豪;刘海燕;

    为探究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类型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以中国南方喀斯特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关岭-贞丰花江中-强度石漠化研究区、施秉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9种森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森林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涵养水源能力。结果表明:枯落物层有效拦蓄量排序为:中-强度石漠化研究区柚木>翅荚香槐>花椒,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华山松>光皮桦>核桃,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梨>南川椴>马尾松;不同林型土壤容重在0.85 g·cm~(–3)~1.34 g·cm~(–3)间变动,总空隙度在47.71%~65.69%间变动,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持水量和蓄水量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土壤含水量则与其呈正相关关系(p<0.05);采用Topsis优劣解距离法计算不同林型综合涵养水源能力结果为:中-强度石漠化研究区柚木>翅荚香槐>花椒,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华山松>光皮桦>核桃,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马尾松>梨>南川椴。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石漠化治理和植被修复提供依据。

    2022年01期 v.43;No.204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8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318国道对格西沟自然保护区道路两侧非飞行小型兽类分布的影响

    王旭明;范荣辉;普错汪甲;任小琴;刘莹洵;青娇;王新;

    为研究“318国道”对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非飞行小型兽类为研究对象,在318国道两侧每200 m海拔带间隔和离公路距离0~100 m、100~200 m和200~300 m设置了9个海拔段54个样方,调查了非飞行小型兽类种类组成,计算了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结果表明,在保护区“318国道”两侧,共采集到物种3目5科18种,其中0~100 m段有14种,捕获率4.49%;100~200 m段有17种,捕获率6.11%; 200~300 m段有12种,捕获率4.95%。生物多样性指数在100~200 m段最高,200~300 m段最小,0~100 m段居中,表明“318国道”对格西沟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的影响不大。

    2022年01期 v.43;No.204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昌森林火灾风险敏感度分层聚类研究

    依来阿支;唐勇;何莉;余雪;

    西昌森林火灾为风险敏感度聚类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案例。以前往西昌的外地游客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揭示不同森林火灾风险敏感度聚类人群的火灾风险感知差异和火灾险情驱动下的不同旅游行为。结果表明:基于火灾风险敏感度,将游客划分为无畏型(n=73人)、谨慎型(n=133人)和理性型(n=43人)3个有效聚类,正确分组率>80%。不同聚类对泸山森林公园、火把节、彝族年火灾发生可能性感知存在显著差异,火灾风险感知强度为谨慎型>理性型>无畏型。火灾险情发生时,无畏型、谨慎型和理性型大多会选择推迟行程,尤以谨慎型做此选项的人数和比例最高,表明风险敏感度越高的游客,其旅游行为更趋于规避风险。研究结论有望为不同风险敏感度人群制定差异化和针对性的舆情应对策略提供参考。

    2022年01期 v.43;No.204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白夹竹在卧龙自然保护区的雨季栽培试验

    王小红;

    白夹竹为大熊猫喜食竹种,常被用作圈养大熊猫的饲用竹。2018年5月—2018年9月,为了探索白夹竹的人工栽培技术,本文在卧龙自然保护区耿达镇神树坪基地进行了白夹竹的雨季栽培试验。试验已经完成了白夹竹的移栽并进行了6次生长数据调查,得到了有效数据。数据显示,本次试验在缓苗期、发笋率及成活率方面均优于普通栽植方式,尤其是竹苗留枝3枝和施复合肥对提高成活率和发笋率有显著效果,但对缩短缓苗期无明显作用。

    2022年01期 v.43;No.204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林业产业

  • 四川省野核桃生境适应性及适生区划研究

    吴明;李锋;王茹琳;赵金鹏;

    为明晰野核桃在四川的生境适应性情况,利用MaxEnt模型,结合野核桃的分布点位信息及生物气候变量,预测野核桃在四川的适生区范围,分析主要生物气候变量对其分布的影响,并利用RO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对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多次重复后训练集AUC的均值为0.990,表明模型预测效果较好。(2)刀切法和Person相关系数法筛选出影响野核桃潜在分布的最主要生物气候变量为年均温、最暖季降水量、最冷季均温和最干季均温,海拔对野核桃潜在分布的影响较小,300~3800 m均适宜野核桃生长。(3)利用MaxEnt模型计算出年均温适宜范围为9.68~18.88℃、日较差月均值为6.16~11.63℃、等温性为24.68~44.47、温度季节性标准差为313.04~933.33、最冷月最低温为-7.38~4.76℃、最湿季均温为16.52~25.35℃、最干季均温为-0.9~12.4℃、最冷季均温为-1.19~10.71℃、年降水量为654.55~5033.77 mm、最湿月降水量为116.94~948.49 mm、最湿季降水量为311.69~2158.44 mm、最暖季降水量大于358.44 mm。

    2022年01期 v.43;No.204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正交设计的红楠轻基质选择研究

    柳海兵;陈斌;

    以泥炭、珍珠岩、稻壳、废菌棒四种材料作为基质成分开展正交实验,测定了红楠在不同处理下的高相对生长量、地径相对生长量、高径比、单株干重,发现配方P6(泥炭∶珍珠岩∶稻壳∶废菌棒=1∶0.4∶0.2∶0.3)生长效果最佳,通过极值分析,成本核算,筛选出的配方(泥炭∶珍珠岩∶稻壳∶废菌棒=0.7∶0.4∶0.2∶0.2)最适宜培育红楠苗木。

    2022年01期 v.43;No.204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油樟叶不同生长期出油率的分析

    宁登文;练东明;周鑫;郑仁红;周成强;

    通过调查采叶时间、采叶方式、树龄以及鲜干叶对出油率的影响,发现不同树龄的混合叶采集,树龄21—40年的油樟出油率均高于树龄20年以下和41年以上的出油率,其中,最高出油率的时间为三个月(4月、8月、12月);同一树龄的嫩叶采集,3月的春梢嫩叶的出油率最低,仅0.5%;油樟鲜叶和自然风干叶出油率的差距小,为0.11%。研究表明樟叶的出油率与木质化程度相关,当木质化程度越高,出油率越高。木质化以后,出油率稳定,损耗小。在生产中,建议在油樟充分木质化的时候进行采收樟叶较好。

    2022年01期 v.43;No.204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亚美马褂木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管兰华;蒋祥娥;蔡桁;徐红梅;王建;陈红林;吴银波;杨寒;曹健;

    以亚美马褂木优良品种为对象,采穗圃当年生穗条作插穗,研究了扦插季节、基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对生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季节扦插生根率显著不同,夏季扦插生根率最高为57.3%,其次是秋季扦插(40.3%),生根率最低是春季扦插(24.7%)。(2)不同扦插基质生根率差异极显著,珍珠岩+蛭石+河沙(1∶1∶1)为基质的生根率最高为65.1%,其次为蛭石+河沙(1∶1)(59.6%)、珍珠岩+河沙(1∶1)(52.3%)、河沙(51.9%)、泥炭土(40.3%)、黄土(33.5%)。(3)ABT1号、GGR7号、911、NAA、IBA等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生根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从植物生长调节剂整体效果来看ABT1号>NAA>GGR7号>IBA>911;处理时间的效果是1h>3h>10s>6h。1000 mg·L-1 ABT1号处理1h生根率最高达88.8%。

    2022年01期 v.43;No.204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综述与专论

  • 基于CiteSpace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代富强;李青;张霞;刘浩;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基于中国知网1999—2019年有关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文献记录,采用知识图谱分析和文献计量法,挖掘我国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热点和趋势动态。结果表明:国内研究分为初步探索、稳步增长、快速增长三个阶段,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研究热点逐渐由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转向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恢复研究;未来研究重点包括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空间评价及制图、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与方法、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福祉的关系、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等方面。

    2022年01期 v.43;No.204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8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贵州濒危树种岩生红豆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姜顺邦;丁章超;陈通旋;袁丛军;周文娟;

    为探讨岩生红豆种子萌发特性及影响种子萌发的限制因子,进行了岩生红豆种子的物理性状和吸水性测定,开展了岩生红豆种子种皮预处理和发芽温度处理2个组合的试验研究,并对其种皮和种胚的甲醇浸提液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岩生红豆种子存在休眠现象,其种皮坚硬致密,透水透气性差,用小刀划伤种子种皮后能有效改善种皮的透性,其96 h累计吸水率达63.63%,比未做处理的种子增加60.56%。去皮处理的岩生红豆种子发芽率最高,达45.5%,比未去皮处理的种子发芽率高25.7%。岩生红豆萌发受到种皮限制,以去除种皮和变温25℃/20℃处理组合发芽效果最好,发芽率高达61.0%。岩生红豆种皮浸提液和种胚浸提液均对白菜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萌发抑制率逐渐增大,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其中种皮浸提液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种胚,与对照组相比,用0.01 g·mL~(-1)、0.05 g·mL~(-1)和0.1 g·mL~(-1)种皮甲醇浸提液处理的白菜种子发芽率降低了20.0%、42.0%和64.0%,萌发抑制率增加了25.6%、53.9%和84.6%;初步认为,导致岩生红豆种子休眠的原因是种皮透性差,种皮和种胚含有抑制物质。

    2022年01期 v.43;No.204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建设旅居养老小镇的适老性需求分析——以川西耿达镇为例

    周弋渲;周雨涵;陈韵;朱雅夫;余松骏;陶建军;

    基于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及相关因子的分析,旅居养老者最关注目的地的生活服务环境、区位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适老公共设施条件、气候适宜度、适老基础设施条件等条件需求较强,对人文环境的需求次之。旅居养老小镇建设选址首要考虑的应是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适宜的区域,再结合需求提升硬件设施条件,基于客源市场打造适老环境以营造品质更高的居住和活动的软硬环境尤为重要。

    2022年01期 v.43;No.204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野生宝兴杜鹃重瓣花的发现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蔡水花;马文宝;周晓;谢浩;邹文勇;刘娟;杨群梅;许林;李仁贵;

    宝兴杜鹃重瓣花发现于四川省汶川县三江乡境内,与同生境的宝兴杜鹃非重瓣花相比,具有以下不同特征:花的外观类似于茶花,雄蕊多数无定数,花丝中下部瓣化成花瓣状,基部有白色柔毛,未见雌蕊。对重瓣花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推测重瓣宝兴杜鹃形成的原因为:与花器官发育相关的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其中,C类和B类基因可能起主要作用。

    2022年01期 v.43;No.204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四川省杜鹃花科植物新记录种——桃叶杜鹃

    喻丁香;岳红;王飞;张超;朱大海;姬慧娟;马文宝;

    通过标本采集与鉴定、馆藏及电子标本查阅、文献检索等,对四川凉山州杜鹃花属(Rhododendron)资源及其分布进行调查,发现杜鹃花科(Ericaceae)一新记录种,即桃叶杜鹃(Rhododendron annae Franch.)。该种隶属于露珠杜鹃亚组(Subsect. Irrorata),与同属于该组的露珠杜鹃(R. irroratum)、蝶花杜鹃(R.aberconwayi)、滇西桃叶杜鹃(R. annae subsp. laxiflorum)较为相似。据文献记录,桃叶杜鹃原来仅分布贵州西部和云南东北部,此次发现扩展了其地理分布范围,扩大了开发利用基础。

    2022年01期 v.43;No.204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5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四川樟科2新记录种

    陈艳;罗强;

    报道了四川樟科植物2新记录种,即贡山润楠(Machilus gongshanensis H.W.Li)和红河木姜子(Litsea honghoensis Liou),并进行了鉴定讨论,同时提供了相关照片。凭证标本存放于西昌学院标本室(XIAS)。新记录种均为我国特有种,该发现不仅丰富了四川樟科植物多样性,同时在研究相关类群的起源和扩散路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2年01期 v.43;No.204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