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勇1;周进2;舒文强3;姜帆3;苏昌宽4
为进一步挖掘四川本地核桃种质资源,在对德阳本地100份优良核桃种质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将筛选出的种质与辽核1号和香玲的开花结果情况、坚果性状与品质、抗逆性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筛选出的核桃种质分别为旌科1号和旌科2号。(2)旌科1号和旌科2号均具有外观质量好、壳薄、取仁容易、仁色浅和种仁品质佳的特点,保留了母本的遗传优良性,并且表现出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强等特点。(3)旌科1号和旌科2号抗逆性优于引进的良种辽核1号和香玲。
2019年05期 34-3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0 ] - 谭飞;熊河先;郭浩;
为探讨土壤水分含量过度对桢楠幼树生长特性和光合生理的影响,以来源于同一母树种子育苗,同年生且长势基本一致的桢楠幼树为材料,栽种于四川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园区内(四川盆地西缘的华西雨屏区),观察测定栽植3年后、排水良好和排水不良地块对桢楠幼树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响应,分别于2014年4月、6月、8月和10月测定形态指标;6月、8月和10月测定光合生理指标。结果显示株高和地径实际生长指标表现为:排水好的桢楠>中度水涝的桢楠>重度水涝的桢楠。几次测得的光合指标也显示出排水好的桢楠幼树的光合效率高于其他两组。综上表明,桢楠幼树在水分相对良好的地段其生长发育好于水涝相对严重的地段,这对于桢楠造林时正确选择立地和进行科学的水分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9年05期 v.40;No.190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2 ] - 刘勇军;史洪洲;汪扬媚;文静;
对5年生蓝桉树皮进行液化处理,对比分析液化前后蓝桉树皮及其液化残渣的化学成分,以探究蓝桉树皮最佳液化工艺。化学成分测定结果表明,蓝桉树皮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为分别为36.65%、18.98%和45.37%,苯醇抽提物、热水抽提物和1%NaOH抽提物含量分别为10.30%、7.15%和23.64%,灰分含量占7.49%。液化工艺研究表明,浓硫酸催化效果明显优于浓磷酸;蓝桉树皮最佳液化工艺参数为:催化剂为3%浓硫酸,温度为160℃,固液比为1∶5。在该液化条件下,蓝桉树皮液化率为82.8%,液化残渣与原料相比,纤维素含量减少了17.90%,半纤维素含量减少了9.19%,木质素含量减少了15.99%。
2019年05期 v.40;No.190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4 ]
- 的么罗英;王晓;张晋东
目前,关于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空间共存机制主要存在3种假设模式:即毗邻但空间不重叠;共享局域空间,但活动区域分开;共存在小尺度空间。明确人类与野生动物的空间利用模式,能为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提出科学参考依据。为此,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i>Ailuropoda melanoleuca</i>)的集中分布区域同时监测大熊猫及人类活动,通过分析大熊猫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大熊猫与人类的共存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初期(2011.11-2013.04)人类活动月相对丰富度较低,此时该区域内监测到的大熊猫月相对丰富度较高。但从2013年5月起人类活动强度骤增且此后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导致大熊猫的月相对丰富度急剧降低。(2)虽然在关键的限制性因子(如水源等)的利用上大熊猫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存在重叠,但总体而言,人类活动频繁出现的区域大熊猫的出现频次明显减少。结合人类与野生动物共存的3种机制分析得出大熊猫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共存模式为共享局域空间,但活动区域分开。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保护区应全面考虑人类干扰活动对大熊猫的影响,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同时,减少人类与大熊猫对空间和资源的竞争。
2019年05期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6 ] - 的么罗英;王晓;张晋东;
目前,关于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空间共存机制主要存在3种假设模式:即毗邻但空间不重叠;共享局域空间,但活动区域分开;共存在小尺度空间。明确人类与野生动物的空间利用模式,能为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提出科学参考依据。为此,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集中分布区域同时监测大熊猫及人类活动,通过分析大熊猫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大熊猫与人类的共存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初期(2011. 11—2013. 04)人类活动月相对丰富度较低,此时该区域内监测到的大熊猫月相对丰富度较高。但从2013年5月起人类活动强度骤增且此后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导致大熊猫的月相对丰富度急剧降低。(2)虽然在关键的限制性因子(如水源等)的利用上大熊猫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存在重叠,但总体而言,人类活动频繁出现的区域大熊猫的出现频次明显减少。结合人类与野生动物共存的3种机制分析得出大熊猫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共存模式为共享局域空间,但活动区域分开。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保护区应全面考虑人类干扰活动对大熊猫的影响,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同时,减少人类与大熊猫对空间和资源的竞争。
2019年05期 v.40;No.190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3 ] - 雷开明;程胡椒;旷培刚;冉江洪;孙鸿鸥;张跃;麦浪;曾涛;
大熊猫栖息地的质量是维持大熊猫种群持续性的关键因素,大熊猫主食竹种群的特征是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关键。2017年6月与2018年4月,针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发现大熊猫取食痕迹的主食竹种群进行了调查,以得到区内大熊猫取食利用的主食竹特征。调查发现九寨沟大熊猫取食利用的主食竹为华西箭竹,取食主食竹的基径平均值约为6.3 mm,对主食竹基径的选择利用范围主要集中在约5.9 mm~6.7 mm,其中最大基径为9.62 mm,最小基径为3.30 mm。大熊猫取食的主食竹所在种群的竹秆平均基径约为4.9 mm,其95%置信区间为4.7 mm~5.1 mm,其中最大基径为16.20 mm,最小基径为1.70 mm;平均种群密度约为35株·m~(-2);被大熊猫选择取食利用的主食竹种群高度集中在约110 cm~125 cm。
2019年05期 v.40;No.190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1 ] - 贺飞1;廖光炯1;高飞2;刘洋3
为了弄清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区系及多样性状况,2018年5月和8月利用铗日法和陷阱法对保护区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调查获得小型兽类物种20种。中国鼩猬、黄龙鼠兔、褐腹长尾鼩和缅甸长尾鼩是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兽类新记录,原记载于保护区的少齿鼩鼹应为鼩鼹属一隐存种,斯氏缺齿鼩鼱是一珍稀物种。对小型兽类来说,分布上述兽类新记录的保护区中海拔段值得重点保护。
2019年05期 70-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1 ]
- 袁美灵;文亚峰;武星彤;李鑫玉;王敏求;蔡梦颖;李霞;张原;
柳杉是东亚地区重要的用材林树种,包括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和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两个种。本文结合国内外柳杉遗传资源及其研究现状,对其资源分布与特征,遗传变异及遗传育种研究进行述评。提出当前柳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就其今后研究重点进行展望。对我国柳杉资源保护和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9年05期 v.40;No.190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56 ] - 靳莎;闫淑君;黄柳菁;陈莹;马雯雯;王云霄;王喆;
叶功能性状(Leaf Functional Trait)是植物功能性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及采取的生存策略紧密相关,并能够表征植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策略,在生态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叶功能性状相关研究成果的收集与整理,总结了植物叶功能性状的类型、生态学意义以及叶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关系,同时分析了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019年05期 v.40;No.190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2505 ] |[网刊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99 ] |[阅读次数:66 ] - 周洁尘;朱天才;文虹;吴红强;段翔;冯加生;钟行
花榈木(<i>Ormosia henryi</i> Prain)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自然繁殖率较低。本文系统地总结归纳了各种人工繁殖技术,为花榈木的人工繁殖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种子繁殖、组织培养和无性繁殖等国内外主要的花榈木人工繁殖技术,通过分析各种技术的关键技术点,发现各繁殖技术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终点指出方向。
2019年05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李浩;冯传烈;刘云;杨广文;易伟;
竹产业前端链包含砍伐、剃枝、打捆、转场运输等过程,是整个竹产业的源头环节。由于竹产业前端链机械化程度的不足,限制了丘陵山区竹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通过对竹产业前端链机械化的现状和需求分析,揭示竹产业的短板,提出通过机械研发、建立标准化林场、探寻新模式等方面为切入点,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是竹产业全过程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2019年05期 v.40;No.190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