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亚平;费世民;陈秀明;王乐辉;蔡小虎;简毅;谢大军;
密度效应为常见的生态学术语,但对其本质缺乏认识。物理空间也是一种资源(M cConnaughay&Bazzaz,1991),为密度效应的认识提供了线索。本文利用密度与容器大小模拟物理空间资源对麻疯树幼苗形态与资源配置的影响,来阐明物理空间资源影响现象与机制。在密度栽植时,立地异质性无法抗拒无意中得到了空间限制的资源依赖性结果,增加了解释的复杂性与价值性。结果表明:1)大容器个体苗高、直径、头年生高度、当年生高度、叶片数量,叶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头年生生物量、当年生茎生物量、总体生物量都明显大于小容器;2)大容器根系资源配置明显小于小容器,大容器当年生叶与茎生物量配置较高,而头年生茎生物量相对配置较低,表明空间不足限制了根系发育从而限制了地上部分生长能力;3)试验后测定容器土壤肥力,发现小容器肥力利用充足,元素浓度明显低于大容器;4)高密度组个体形态与生物量参数较大,中密度次之,低密度最低,这一意外结果与微地形造成的水分差异有关;5)高密度在资源充足,加剧了空间限制,使得当年生茎与根系生物量相对配置增加,而低密度因微地形可能水分缺乏明显,根系生物量配置增加。物理空间也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与生态学中生态空间含义不同,单纯是一种资源因子。
2010年06期 v.31;No.13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瑞蒲;吕瑜良;刘兴良;
本文应用CNC503DR型中子土壤水分仪,在四川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了林分和小流域尺度上岷江冷杉林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异性。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小流域土壤平均容积含水量在0.59~0.66之间,不同群落类型之间,差异比较明显,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小流域内土壤剖面的平均容积含水量在0.52~0.77之间,平均值为0.60,土壤表层最高,45 cm深度最低;随着海拔升高,土壤含水量增加,但超过3 700 m则减少;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在0~30 cm土层半阴坡高于半阳坡,30 cm以下土层则相反;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下坡最高,其次是中坡,上坡最低;小流域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在0.217 6~0.409 8之间,不同群落类型之间差异显著,随着土层剖面深度增加而减小,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小,半阴坡高于半阳坡,下坡大于中坡和上坡。
2010年06期 v.31;No.137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雪仙;张发会;龚固堂;慕长龙;
对绵阳官司流域不同林分枯落物储量及持水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林分枯落物的储量顺序为松柏混交林(8.09t.hm-2)>马尾松林(7.77 t.hm-2)>柏木纯林(3.07 t.hm-2),持水能力的大小顺序为柏木纯(3 709 g.kg-1)>松柏混交林(3 392 g.kg-1)>马尾松林(312 2 g.kg-1),虽然林分不同,但在持水过程中均表现出相似性,即1 h前吸水量最大,并在2 h~4 h间达到较稳定的状态。各林分地表枯落物对降雨有效拦蓄量的大小顺序为马尾松林>松柏混林>柏木纯林。
2010年06期 v.31;No.137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郑绍伟;黎燕琼;陈珂;龚固堂;慕长龙;
用森林流域水文模型(FCHM)模拟分析森林植被变化下的平通河流域森林水文过程。表明随着该流域森林覆盖率FR的提高,该流域年平均蒸散发量由无林地时候的373.3 mm降到了有林地时候的289.3 mm,因此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会随FR的增加而增加,呈流域径流正效应(23.7%)。在模拟数据的基础上,对平通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可知该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在有效承载范围之内,且还有近2亿m3的水资源量可以使用,因此有必要进行水资源高效利用规划,以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2010年06期 v.31;No.137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贺晴;王峰;周立江;
基于四川省森林质量现状及近3年的森林抚育状况,探讨了森林抚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割灌、修枝、抚育间伐等各类抚育措施,提出了森林抚育的主要技术要求和生态保护措施,旨在为森林抚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2010年06期 v.31;No.137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唐霄;杨良;赖万华;王琪;张莉筠;
基于凉山州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利用生物量模型对全州森林植被碳储量进行估算,并进行空间分析。估算结果,全州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10.2491 Tg,其中公益林80.888 Tg;商品林29.361 1 Tg;碳储量主要集中在江河两岸和荒漠化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两个生态区位,但碳密度相对不高;全州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布不均,西北和东北区域碳密度相对较高,中部和南部区域相对较低。
2010年06期 v.31;No.137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普斌;肖成明;鄢蜀歧;代军;李德文;
本文通过对不同造林方式培育的人工森林群落的样方调查和多样性分析,探讨不同整地干扰强度对森林群落不同层次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造林整地方式对群落植物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穴状造林整地培育的森林群落具有最高的植物多样性;(2)整地方式对群落不同层次植物多样性影响不同,其中对草本层的影响最大;(3)草本层对整个群落的植物多样性贡献率最大。建议在中亚热带阔叶林区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适宜采用穴状整地或封山育林方式以保育生物多样性。
2010年06期 v.31;No.137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段雪梅;王金锡;郝云庆;王乐辉;
在松潘地区生态脆弱带开展了12种植被恢复模式的试验林营建,设置固定样地于2005年和2010年进行了两次植被恢复效果对比调查,研究结果反映出在松潘地区生态脆弱带实施的12个植被恢复模式,5 a后植物种类显著增加,部分干旱植物消失;植物生物多样性提高,平均增加4.8个物种;群落生物量明显增加,平均生物量为10 t.hm-2左右,模式间增长幅度有着较大的差异。
2010年06期 v.31;No.137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涂绪中;余定业;王万金;梁秀清;银西军;杨世银;杜作礼;
吊丝球竹DD-1是大渡河造林局近年选育的省级良种,通过吊丝球竹DD-1与原种吊丝球竹(Bam busabeecheyana)的分类学的差异分析、抗寒性等研究,结果表明:对低温的耐受性,与慈竹相当,明显优于杂交竹,可耐受-1.1℃以下的低温;吊丝球竹DD-1抗干旱性较强,在川中旱区种植成活率高于当地慈竹45.7个百分点;耐盐碱性尤为突出,在pH5.5~7.8均能正常生长,在pH值7.0~7.8的立地条件表现优异;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其生物量大大高于慈竹,DD-1单株平均重量20.1 kg,慈竹单株重量2.4 kg,DD-1重量是慈竹的8.37倍;比较与慈竹等4种竹子制浆抄纸性能,粗浆细浆出浆率综合评定优于慈竹,属于优良的造纸竹材;经营模式研究表明,DD-1栽植第4年,笋、材两项公顷平均收入可达34 500元~46 500元;综合研究表明:四川1 000 m海拨以下的山区可广泛种植。
2010年06期 v.31;No.137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尤继勇;覃志刚;张小平;魏宗华;
通过对锦屏水电站对外交通专用公路工程废弃地现状调查,开展了川西南公路工程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与示范。研究划分了川西南公路工程废弃地立地类型,并提出了植被恢复先锋植物和不同立地类型的植被恢复模式,对于即将开展的地震灾后重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0年06期 v.31;No.137 56-6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翟宝黔;李留振;
本文以许昌市清潩河河岸带4种不同植被覆盖形成的小气候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观测法和对比观测法相结合进行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各植被覆盖类型内光照强度变化趋势一致,随演替阶段的升高而降低。
2010年06期 v.31;No.137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许金华;
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景观与乡村风情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而乡村生态旅游对于解决乡村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阐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分析了成都市周边乡村生态旅游类型、特点及功能,重点围绕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成都市创建世界田园城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成都市周边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2010年06期 v.31;No.137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厚勋;罗建勋;赵世东;
本文对万源市省沽油的资源状况和人工培育技术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对省沽油人工造林的成效和产花量进行了初步调查和分析,并对万源省沽油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万源省沽油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2010年06期 v.31;No.137 78-8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佩洪;吴银明;
对四川野生花椒属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并进行了标本、图像与种子资源的采集。已采集标本166份,种子材料40份。经鉴定,初步采集到了野生花椒5种,4变种;并对采集到的种子材料播种育苗,进入资源圃保存,为花椒属植物生殖机理的研究和育种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2010年06期 v.31;No.137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孙治宇;李明富;李八斤;张惠;庞德洪;郭延蜀;
2010年6月,对四川雅江县的五小叶槭种群现状进行了考察,考察期间,在四川省雅江县麻郎错乡沃洛希村附近的雅砻江边发现五小叶槭大树262株,分布区面积约66.7 hm2。这次考察还发现了五小叶槭自然萌生的1a生和2 a生幼苗,证实五小叶槭在当地还是能借种子自然繁殖的。访问并结合资料记载,五小叶槭野外现仅存500余株,分属4个种群,且种群之间相隔遥远,雅江县麻郎错乡沃洛希村附近的五小叶槭种群是当今世上残存的最大的一个五小叶槭种群,但该种群正受到来自人类放牧、砍伐以及水电站建设等的严重威胁,面临灭绝的边缘,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
2010年06期 v.31;No.137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刘洋;刘建军;马伍合;王新;陈薇薇;幸宁;符建荣;
2009年8月~9月,对四川螺髻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确认保护区有兽类59种。其中东洋界种类有44种,古北界种类12种,广布种3种。有我国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14种,其中Ⅰ级2种,Ⅱ级12种。保护区有我国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兽类16种。本次调查发现了西南绒鼠康定亚种,是Osgood于1929年描述后的再一次发现。
2010年06期 v.31;No.137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韩枫;蔡凡隆;
营林生产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农户参与森林碳汇贸易的积极程度,也直接影响森林碳汇交易市场能否健康、有序、稳定、迅速的发展。为谋求降低营林生产成本的有效方法,增加农户收益,激励大量农户积极参与森林碳汇交易,对云南省鹤庆县16个行政村进行了为期20天的实地调研,分析了该县营林生产成本普遍较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降低该县营林生产成本的途径。
2010年06期 v.31;No.137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贵珍;谢兰;汪洋;周启文;许正美;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在实施天保工程前后的生态、经济、社会等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了天保工程的实施对盐源县作为长江上游主要水源涵养区的综合效益的积极影响。
2010年06期 v.31;No.137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杨春齐;朱志芳;何锐;李文静;
柏木是川中丘陵区主栽树种,充分利用其伐桩信息建立数学模型,编制并完善根径材积表,不仅有利于提高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还可为森林资源调查、案件处罚以及相关科学决策提供比较真实的基础资料。本文通过实测柏木伐桩、树高、胸径,拟合了伐桩与材积的关系,筛选出了乘幂V=7E-5D2.4971和对数V=0.004 3 e0.165D两种材积数学模型,均通过适合性检验。其中,乘幂模型适合的径阶范围更大。
2010年06期 v.31;No.137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何国蓉;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改变了科研事业单位由财政全额供给的性质,科研开发、科技产业融入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本文对科研事业单位产业发展资金供给不足的财务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促进资金良性循环的对策建议,以达到提高资金利用率、发挥资金使用效果的目的。
2010年06期 v.31;No.137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德辉;
本文对当前公益类研究机构科研人员薪酬福利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3点对策:财政要充分保障公益类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基本工资和法定福利;在公益性科研项目经费中设立有关项目构成公益类研究机构科研人员绩效工资;创新公益类研究机构科研人员绩效评价体系。
2010年06期 v.31;No.137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