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良;全球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值得人们反思和行动。通江县水土流失区域修复项目,经过8 a的治理,其变化与效果十分显著。治理活动充分利用自然力,人工促进和保护治理区域生物演进的环境稳定,植物品种增加到166个,动物增加到35个种,植被覆盖率增加到88.2%。治理区域气温缓慢下降,相对湿度缓慢增大,小生境明显改善,基本形成治理区域生态恢复和良性循环的有利条件,为优势树种形成稳定顶级群落,镶嵌和融入区域外的森林生态系统铺平了道路。通过对治理过程系统研究,从理论和实践描述了区域内生物的基本变化特点和干预要点,同时记录分析了治理过程中社会因素和技术问题,明确了社会参与和认同是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关键环节。投入产出分析为治理生态隐患找到了可资借鉴的有效方法,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并具有可持续发展基础。为扩散这一成功治理模式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思路。
2008年05期 No.124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