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云
本文报道了圆柏胶锈菌( Gym nosp orang ium asiaticum , G. yam adai)的重寄生菌柄锈生痤孢( Tuberculina vinosa)的寄生及形态特征。在 P D A 上,该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适温20℃~30℃,适宜p H6~9,荧光可促进产孢。田间接种该寄生菌于梨、苹、贴梗海棠、垂丝海棠等锈病菌上均表现了重寄生现象,其寄生率在梨、贴梗海棠及垂丝海棠达 90% 以上;该寄生菌以分生孢子经气流传播,孢子萌发形成芽管从性子器和锈子器侵入,潜育期 7 天~12 天。自然条件下在其寄生部位越冬, P D A 试管菌种在 10℃以下保存 5 个月仍有 80% 以上的孢子萌发率。该寄生菌的控病机制为阻断锈病的侵染循环,显示出生物防治的广阔前景。
1999年03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苏志远,王永红,赵谦,刘勇军
在 Dpt C P V 防治后的德昌松毛虫林区内,通过林间调查及室内镜检连续观测松毛虫的带毒率及感病死亡率。结果 Dpt C P V 的持续效果明显, Dpt C P V 能通过带毒成虫产卵传给子代,并引起幼虫大量感病死亡,蛹重、羽化率、产卵量明显下降;与化防区相比天敌昆虫明显增加,能控制松毛虫 5 年以上有虫不成灾,郁闭度大的林分已长达 12 年;郁闭度是影响 Dpt C P V 持续效果的主要因素,郁闭度越大,松毛虫带毒率和感病死亡率也愈高,持续时间也越长。
1999年03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葛绍荣,杨志荣,刘世贵,罗春勇,袁兴,张丽珠
采用类产碱假单胞菌( Pseudom onas p seudoalcalingences),与苏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组合制成生物灭蝗剂,在竹蝗防治上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几年来,防治面积近 1 000hm 2,防效(致死率)在 80% 左右,减少了竹业的经济损失,并维护了林区的生态平衡。
1999年03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周建华,赵蓉,郭亨孝,黄祖惠,孔玲,曾启湘
采用昆虫病毒毒力生物测定方法[1],以舞毒蛾 2 龄幼虫为对象,对大邑株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进行测定,其 L C50 = 182×104 P I B/m l,95% 置信限上限为 241×104 P I B/m l,下限为 122×104 P I B/m l;用浓度 16×106 P I B/m l 和 16×105 P I B/m l 进行感染, 其 L T50分别为 738 天、824 天。
1999年03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肖育贵,郭亨孝
选用斯氏线虫科的 8 个品系对鞭角华扁叶蜂幼虫致死能力测定结果表明, A24和 D- 4- 3 品系对该叶蜂幼虫具有较强的致死能力。室内沙接法试验,3 天后校正致死率可达 70%和 651% ;并用 A24品系在林间喷雾防治树上幼虫,2 天后校正致死率达 688% 。
1999年03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杨佐忠,李君林,乐国富
马尾松疱锈病是我省马尾松中幼林分的毁灭性枝干病害。经系列实验证明马尾松疱锈病菌的转主寄主为芍药科的山芍药( Paeonia obovata Haxim ),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 Cronartium flaccidum ( Alb. et Schw .) W inter)。
1999年03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熊光灿,彭飞,刘继宏,向永宗,王品邦,侯银堂
核桃果象 Alcidod es juglans Chao 为害核桃果实,也为害花、叶芽苞,造成产量大减,严重者则绝收,是核桃果实的重要害虫。在研究该虫生物学的同时,利用商品农药配制的化学药剂和定时拣拾落果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法,可在 2~3 年内彻底控制该虫的危害。
1999年03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林强,冉江洪,刘少英
系统的研究区划,四川省人工林鼠害的发生状况可明显划分为 3 个区:即岷山山系以东的黑腹绒鼠危害区,邛崃山系的赤腹松鼠- 云南绒鼠危害区和凉山山系的云南绒鼠- 中华绒鼠危害区。不同鼠害区的鼠种组成及危害树种均存在一定的差别。
1999年03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江忠寿,彭海花,熊光灿
杨树云斑天牛两年发生1 代,以幼虫和成虫在杨树蛀道中越冬;成虫寿命近9 个月。卵分批成熟分批产;成虫以桦木科的木岂木、木槿科的柘木、蔷薇科的梨树取食补充营养。对该害虫的防治以断绝成虫食物源和捕杀成虫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法。
1999年03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赵定全,郭亨孝,徐学勤
研究表明在宝兴林区铁杉球蚜一年 2 代,每代 5 龄,以 2 代 2 龄若蚜在当年枝梢或干皮上越冬,翌年2 月开始活动,4 月初产卵。第1 代卵孵化盛期在5 月上旬至中旬,第2 代孵化盛期在 6 月中旬至下旬。成虫产卵量越冬代为519 粒,第 1 代为 94 粒。第1 代是铁杉球蚜的主要增殖期和最佳防治期。防治对策是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控力和利用天敌昆虫控灾,而不宜使用化学农药。
1999年03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跃,山钢,宋道军,周祖基,李晓冬,李流恩
花椒虎天牛是椒树的主要害虫,可造成椒树大量死亡,而且防治困难。作者2 年观察研究,并通过解剖大量被害椒树表明,花椒虎天牛虫态重叠(幼虫、蛹、成虫、卵可同时存在),多为一年生 1 代,危害以春季秋季明显,主要危害期为 1~3 龄幼虫,此时该虫取食椒树基干部的韧皮部,中断输导组织,被害椒树根部吸收水分无法运往树叶,使椒树整株枯死。
1999年03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陈山1999年03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冉江洪,林强,刘少英,余明忠,王应明
多年的研究和生产防治,形成了针对各种鼠种及不同生境条件的 4 种化学防治方法,即均匀投毒法、就地浸饵法、堆施法、毒饵箱法。其中“就地浸饵法”和“毒饵箱法”是在国内首次应用报道。这些方法经济、方便、易掌握,基本上能满足我省森林鼠害防治的需要,同时也能在农业和草原灭鼠中应用。
1999年03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黄强,余步豪,余明忠,王应明,李清泉,罗尔日,张启珍,许明晶,刘贵云,斯达基,樊英
系统观察表明,油松赤枯病病原菌孢子 5 月上、中旬开始飞散,5 月下旬侵染当年生油松针叶,病害初期症状出现在 6 月下旬,病情变化与气象因子、立地条件有一定相关性。病害轻重和分布与林木所处位置有关,病情从重至轻的顺序为:南> 北> 东> 西;山脚> 山中> 山脊;海拔低> 海拔高;纯林> 混交林。
1999年03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唐志强,牟文彬,吴俊,李祥军,何清华,张志雄
由于鞭角华扁叶蜂老熟幼虫具有坠地入土的习性,致使样株某一处土壤内虫量与树冠投影量呈紧密的正相关,虫量百分数与自变量树冠投影百分数的相关式为 y= 98.15÷(1+exp(3.6565- 0.1109x))
1999年03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宗良,曾超,张旭,杨致年
成都市中山区主要造林树种是杉木、柳杉、水杉,面积约 10 万hm 2。通过 1994 年至1995 年两年调查,其主要病虫害有39 种,其中病害18 种,虫害21 种;天敌种类16 种。杉木病害较重,虫害轻;柳杉病虫害发生中等;水杉病害轻,虫害重。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以充分发挥中山区用材林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
1999年03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志兴,王聪林
在造林地上对巨桉苗木施药试验表明,“林康乐”2、5、7、8 号粉剂可减轻黑翅土白蚁的危害,保苗防治效果良好。
1999年03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利蓉,王永红,吴劼,钟文
用 Ac N P V 病毒对德昌松毛虫 Dendrolim us p unctatus tehchangensis Tsaiet Liu 进行初感和回感试验,采用浓度为 1×105 P I B/m l,第 16 天的死亡率达到 98% ,用同一浓度回感试验,第14 天的死亡率达到 100% ,效果较明显。
1999年03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胡炳福
10 年来, P G P R 是世界上农林微生物研究的新热点。在我国林业上 P G P R 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P G P R 类细菌 P751 和 B C752 在溶菌和抑菌、防治森林病虫害(松赤枯病、松赤落叶病、杉木炭疽病、杜仲环剥烂皮以及马尾松毛虫)和林木促生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效果。本文对 P G P R 在林木防病促生机制上作了探讨,并提出今后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
1999年03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周祖基
对川硬皮肿腿蜂的形态特征、生物、生态学特性。人工繁育技术及推广应用试验等方面研究进行了概述。
1999年03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王辉
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认识到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的重要性。介壳虫和粉虱是农业与林业中的世界性害虫,以介壳虫和粉虱的病原菌研制高效、无污染的生物农药已成为趋势。目前为止,已发现的该两害虫的病原真菌已有近百种,其中一些已用于生产实践。生物农药的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1999年03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陈守常
锈菌引起的林木病害是林业生产中的重要病害。本文阐述锈菌演化进程与其基本特征,记述四川林木锈菌科属种类及寄生范围,并论述林木锈菌危害类型,为综合治理林木锈病提供基础依据。
1999年03期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郭亨孝1999年03期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少英,冉江洪,林强1999年03期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跃,山钢1999年03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金钟1999年03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映平1999年03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