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春洋;洪明生;龙珏洁;谢建妹;
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关系密切,它们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为了探究不同季节竹叶叶围细菌菌群的变化,本文以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峨热竹(Arundinaria spanostachya)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峨热竹不同季节叶围细菌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差异。分析结果发现,峨热竹叶围细菌菌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优势,春季峨热竹叶围酸菌门(Acidobacteriota)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大于秋季,而变形菌门细菌(Proteobacteria)则相反。春季1 174-901-12、Granulicella等属的细菌相对丰度显著大于秋季,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Mucilaginibacter等属细菌相对丰度相反。秋季峨热竹叶围细菌的Sobs指数和香农指数均显著大于春季。基于加权-UniFrac距离和非加权-UniFrac距离的主坐标分析发现,春季和秋季峨热竹叶围细菌的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占优势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对维系该山系大熊猫肠道健康具有潜在影响;对植物有益的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细菌有利于该竹种的健康和生长。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不同季节小相岭山系峨热竹叶围细菌菌群的差异性,可为大熊猫主食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2021年05期 v.42;No.20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9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莹洵;曾彦;王旭明;甘君;巫嘉伟;邓承敏;张冬;郭白濛;廖锐;
为了厘清白水河自然保护区的小型兽类区系及多样性调查,2020年4—9月利用铗日法和陷阱法对白水河自然保护区的小型兽类开展了调查,涵盖了8个海拔段共10个调查样方,海拔跨度为1 400 m到3 350 m,共采集到小型兽类26种。参考本项目组采集历史记录和发表的文献资料,确定白水河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共计44种,分属4个目,13科;其中,啮齿目最多,有23种;食虫目其次,有12种;翼手目、兔形目各5种。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表明1 400 m海拔段物种多样性最低,Simpson指数显示3 550 m海拔段物种多样性最低,物种均匀度指数表明1 500 m海拔段物种相对密度最不均匀,1 800 m海拔段物种分布个体数最为均匀。本研究结论可为白水河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研究和生物保护起到理论和数据支持。
2021年05期 v.42;No.202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4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远亮;曾全;肖银波;贾玉珍;范成志;
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 Chao)是四川省柏木林最重要的食叶害虫,其越冬代有明显的滞育现象。本文通过人工诱导的方法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蜀柏毒蛾1龄幼虫滞育诱导和解除的影响。结果表明:1.温度对蜀柏毒蛾的滞育率影响极显著(P<0.01),蜀柏毒蛾的滞育率随温度的降低逐渐升高;2.温度和光周期协同作用共同调控诱导蜀柏毒蛾幼虫进入滞育,温度起主要作用,光周期起辅助作用。环境温度低于25℃时,短光照能够促进诱导蜀柏毒蛾幼虫进入滞育,各光周期条件下蜀柏毒蛾幼虫的滞育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3.25℃条件下,最有利于蜀柏毒蛾幼虫滞育解除。光周期对滞育解除作用不显著。
2021年05期 v.42;No.202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朔;陈天文;杨建勇;蔡凡隆;
以2013年和2018年的Landsat8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对理塘县沙化治理重点工程区的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8年研究区沙化土地逆转趋势明显,极重度、中度沙地面积减少明显,总体上呈现"极重度沙地→重度沙地→中度沙地→轻度沙地"逐级逆转的趋势。沙化程度相对严重的中度、重度、极重度沙地总面积下降幅度达26.38%,说明研究区相关沙化治理工程成效明显,总结出:人工种草(低用量)模式适用于轻度沙地治理;人工种草(高用量)模式,适用于轻度、中度沙地治理;植灌种草模式适用于轻度、中度沙地治理,对重度、极重度沙地也有一定效果;客土+人工种草模式、客土+植灌种草模式适用于中度、重度、极重度沙地;沙障+植灌种草模式能有效遏制重度沙地进一步退化。今后还需加强树种和草种筛选,增加多样性,对沙化严重区应结合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2021年05期 v.42;No.202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2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罗艳;杨一川;沈松平;罗晓波;张洪吉;
为弄清城市化进程中成都市植被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本研究从植被景观要素的基本特征、景观要素的多样性、景观要素斑块基本特征以及景观的形状特征四个方面,选取现有比较成熟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2002—2017年期间成都市植被景观格局的主要特征和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与2002年相比,2017年缺少了低山丘陵常绿阔叶灌丛和灌草丛2大植被类型,这主要是自然演替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2)成都市植被景观要素的基本特征显示,2002年成都市植被景观总面积为13 757.59 km2,占成都市总面积的95.97%;2017年成都市植被景观总面积为11 947.32 km2,占成都市总面积的83.34%。(3)植被景观要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002年和2017年,成都市植被景观的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364和1.172)、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653和0.742)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723和1.843)均较低,优势度指数(分别为4.362和4.328)较高。(4)景观要素斑块基本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市整体景观破碎度较低,但2017年的景观破碎度指数约为2002年景观破碎度指数的5倍,显示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成都市植被景观总体破碎程度在增加。(5)景观要素形状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市植被景观要素斑块形状指数多数大于1.5,表明其总体偏离圆形;各景观要素的分维数植均大于1,表明其形状较为复杂。总体上,成都市植被景观格局总体表现出人工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高,天然景观的连通性较好,优势景观占主导地位,多样性较低的特点。此外,城市化对植被的干扰作用日益凸显,有必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保证城市生态安全。
2021年05期 v.42;No.202 2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7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余海清;帅伟;姜欣华;刘燕云;廖成云;姬慧娟;马文宝;
本研究在自然居群中通过野外观察和人工授粉等试验,用花粉-胚珠比(P/O)、杂交指数、套袋和人工授粉等指标对大叶金顶杜鹃(Rhododendron prattii Franch.)的繁育系统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影响其生殖成功的因素。大叶金顶杜鹃群体开花时间为5月初至6月中下旬,花期持续48~55 d左右,雌、雄性器官具有同熟性,花粉活力在花蕾期和开花后1~8 d内均保持较高活力,柱头在开花4~8 d可授性最强,花粉-胚珠比(P/O)为852.97±75.5,杂交指数4,套袋试验人工异株异花授粉坐果率97.5%,食蚜蝇类为有效传粉昆虫。结果表明,大叶金顶杜鹃繁育系统为异花授粉植物,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能够为大叶金顶杜鹃在高海拔地区繁殖后代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可以为其新品种创制提供基础理论资料,丰富低海拔杜鹃花新品种。
2021年05期 v.42;No.202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3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潘红丽;孟长来;刁元彬;刘玉平;杨晓梅;邓东周;
为掌握九寨沟8.8地震灾区珍稀动物受损栖息地食源植物的灾后恢复状况,于2019—2020年,采用样线结合样方调查法,对九寨沟地震灾区不同受损林地的食源植物现状及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研究发现:(1)样方/样线中共有食源植物289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69种、122种、98种,各占总物种数的24%、42%、34%;(2)重度受损和中度受损林地由于采用了工程造林和人工造林进行人工辅助植被恢复,其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较为单一,食源植物种类显著低于轻度受损和未受损林地;(3)不同受损林地中已有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var. sinica)、高丛珍珠梅(Sorbaria arborea)、野草莓(Fragaria vesca)等先锋食源植物的天然更新,反映出短期人工促进受损栖息地植被恢复具有较好的正向作用;(4)重度受损和中度受损林地中食源植物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轻度受损林地和未受损林地,而均匀度指数相反。研究结果客观反映了震后受损林地中食源植物的动态变化,对本区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2021年05期 v.42;No.202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博;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本文以四川凉山州西昌市为例,利用GIS技术、结合DEM数据,提出一种结合卫星实时性的预测森林火灾的方法。结合NDVI、大气湿度、地表温度、植被类型4种因子,对研究区域的森林火险等级情况进行定量评价,将火险划分为5个等级。利用ArcGIS软件制作研究区域森林火险分布图。以便及时发现火情,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降低森林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021年05期 v.42;No.202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9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景文祥;周罗男;余英;郑仁红;
为了延长鲜笋的食用周期,丰富笋用竹的种类,提高资源利用的附加值。选择麻竹、绵竹、佯黄竹和鸡爪竹等的竹笋为研究材料,对其中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单宁、三萜类、膳食纤维物质)及其鲜笋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绵竹笋、佯黄竹笋、鸡爪竹笋、麻竹笋具有丰富的氨基酸,在口味上均以鲜味为主,苦味次之。在呈鲜味的谷氨酸上,绵竹笋、佯黄竹笋、鸡爪竹笋的TAV值均大于麻竹笋,适宜鲜笋食用。四种竹笋在单宁、三萜类、膳食纤维物质含量比较接近。在风味物质分析上表现出较大差异,如绵竹笋和麻竹笋的醇类物质最多,分别有36和37种;佯黄竹笋和鸡爪竹笋的酯类物质最多,分别有27和39种。绵竹笋中醇类挥发物含量(25.64%)是佯黄竹的(4.01%)6倍之多。在聚类分析里面发现佯黄竹笋和麻竹笋被聚为了一类,具有相似的风味。
2021年05期 v.42;No.202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1K] [下载次数:7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范富强;魏琴;莫开林;
本研究以油樟叶渣为主要原料,以黏合性、是否开裂、是否长霉、抗跌落情况等指标评价,对不同油樟叶渣颗粒大小、黏合剂、干燥温度等参数进行优化,以筛选生物质材料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使用高筋面粉制成黏合剂,与较粗油樟叶渣粉末(过1 mm筛孔剩下的粉末)混合,在25℃干燥的情况下制成的生物质材料性能最优。
2021年05期 v.42;No.202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鑫;魏琴;莫开林;
本研究通过设计单因素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期提高目标菌株的1, 8-桉叶油素产量。结果表明,1,8-桉叶油素内生细菌最佳发酵的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为31℃、发酵转速(溶氧)为150 r·min~(-1)、发酵pH值为6.5、发酵时间为20 h。产量由未优化时的2.30 mg·L~(-1)增长至9.68 mg·L~(-1),增长率为320.8%,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1年05期 v.42;No.202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5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勋;黄伊嘉;杨磊;莫开林;
以杜香叶片为原料,通过无溶剂微波蒸馏法提取精油。实验考察了原料的含水率、微波辐照时间以及微波辐照功率对精油得率的影响,得到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含水率75%,微波辐照时间30 min,微波辐照功率540 W。气质联用法分析了精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依次为桃金娘烯醛(24.47%)、脱氢桧烯酮(12.51%)和4-松油醇(10.84%)。与传统的提取方法相比,本法具有稳定、高效、节能的优点。
2021年05期 v.42;No.202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博雅;徐明;周婧丹;赵茹;谷会岩;杨磊;莫开林;
采用少溶剂微波蒸馏同时萃取法从神农香菊鲜叶获得精油,实验考察了萃取剂种类和用量、微波辐照时间以及微波辐照功率对精油得率的影响,得到的最佳操作条件为液料比2∶1 mL·g–1,微波辐照时间40 min,微波辐照功率540 W。气质联用法分析了精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依次为乙酸桃金娘烯酯(21.72%)和顺式香桧醇(19.23%)。
2021年05期 v.42;No.202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史光宇;付卓锐;杨心玉;杨磊;莫开林;
以川产木香的根茎为原料、柠檬烯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细胞破碎辅助提取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定量手段,考察了液固比、超声功率、空化时间、缓冲时间、超声时间对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得率的影响,得到最佳提取条件分别为,在超声功率350 W和超声时间40 min的条件下,溶剂柠檬烯与木香的比率为25 mL·g~(-1),其空化时间1.5 s、缓冲时间2.0 s。超声细胞破碎辅助提取法具有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优点。
2021年05期 v.42;No.202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7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解秀清;
通过研究不同比例有机肥对樟子松生长发育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规律,以期为其育苗中科学合理施用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田间条件下,设置空白对照(T1)、化肥对照(T2)、50%比例有机肥(T3)、100%比例有机肥(T4)4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T3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T2提高了65.92%、46.51%、36.54%,T4总干物质积累量与T1、T2之间无显著差异;T4根冠比显著高于T1与T2;T3土壤容重比T2降低了17.02%,T3、T4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均显著高于T1、T2;T3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比T2提高了18.17%、21.28%、6.17%,T3、T4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T3与T2相比显著提高了脲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综合分析认为樟子松育苗中施用50%比例的有机肥对促进苗木生长和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最佳。
2021年05期 v.42;No.202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林静;简毅;李谨宵;王晓东;何家敏;骆宗诗;
为了解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活体枝叶中芬多精的主要成分及其释放特征,以四川崇州市三江镇康养人家中的南方红豆杉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机方法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活体枝叶释放的化学成分中能比对鉴定出145种BVOCs,占总挥发物的96.29%,相对含量以萜烯类为主。南方红豆杉释放单倍萜烯和倍半萜烯相对含量除异长叶烯外,均呈现出早晚低,中午高的特征;其他成分含量变化小。在南方红豆杉林中开展康养活动,建议每日11:00左右进行。
2021年05期 v.42;No.202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钟金;桂林华;梁凯歌;陈宏基;舒智慧;季猛;熊文杰;赵波;陈小红;季宛霖;
2019—2020年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在邛崃市采集到野生伞花木标本,经查阅文献资料和标本采集记录,确定为该种在四川省的新分布记录,邛崃市发现地的伞花木种群有5 cm以上的单株20株,该种群受人为干扰明显。
2021年05期 v.42;No.202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0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程筵寿;周国华;王卫东;钟美娟;赵中流;
为了解决华重楼的优质种源短缺的问题,以4年生以上的野生华重楼根茎为试验材料,开展根茎切块繁殖,观测种植后第3年地上部分的生长量和开花物候,研究野生华重楼植株之间的差异,观测结果表明:整个开花期的天数最少的45 d,最多的83 d,两者之间相差38 d,存在明显差异;优良植株高度和茎基直径大小的差距比最低的增加了118.42%、128.57%;植株结果率不足50%,果实的平均直径大小差距比最低的增加了68.55%;每颗果实的种子数量差距比最少的增加了1 425%,而且3月22日以后开始开花,花期在55~64 d的植株高度和茎基径生长量最高。由此可见,开花期和地上部分的生长量植株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所以,不能直接将野生的华重楼根茎作为种苗培养采种母株,必须要通过人工筛选。
2021年05期 v.42;No.202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雯雯;闫淑君;王云霄;王喆;陈莹;
为了解城市行道树种植池自生植物的果实类型、种子传播方式及扩散途径,为今后城市可持续、低成本景观的建设以及自生植物的管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福州市行道树种植池自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于夏秋两季对其进行调查,并根据果实形态特征和相关文献资料对其果实类型、种子传播方式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福州行道树种植池自生植物果实类型多样,共计19种;从入侵、非入侵植物以及植物总体来看,干果植物比重均高于肉果,种子传播类型共有6种,总体以动物传播型为主;(2)非入侵植物包含全部的果实类型,以蒴果、瘦果型植物为主,种子传播特征与总体相似。(3)入侵植物果实类型共计10种,以菊科(Asteraceae)瘦果型为主,种子扩散以风力传播型为主,不包含水力传播型;(4)从种子传播角度,探讨该生境部分自生植物的园林应用策略。
2021年05期 v.42;No.202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9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韵;朱雅夫;余松骏;周弋渲;周雨涵;陶建军;
旅居养老小镇逐渐受到学者和大众的关注,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结合国内外旅居养老小镇适老性研究成果和经验,采用德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环境价值和开发建设价值2个层次展开研究。结果发现,环境价值评价层权重为0.536,开发建设价值评价层权重为0.464,说明旅居养老小镇的适老性更加侧重于以环境价值为主导因素,而开发建设价值作为评价的基本条件,其重要性也不可忽视。该旅居养老小镇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指导我国当下旅居养老的发展。
2021年05期 v.42;No.202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6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姜丽琼;李文俊;肖前刚;陈文灵;徐志萍;浣杰;杨洪燕;杨敏;宋若楠;
以四川本土黄精优良单株的块茎为外植体,探索外植体预处理方式,最佳诱导、增殖、生根培养方案,分析并筛选出黄精最佳组织培养技术,建立四川黄精组培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最佳预处理方式为75%乙醇溶液表面消毒1 min,然后用0.1%HgCl2溶液浸泡15 min;最佳诱导培养基MS+6-BA5.0 mg·L~(-1)+NAA0.1 mg·L~(-1);最佳增殖培养基MS+6-BA0.5 mg·L~(-1)+NAA0.05 mg·L~(-1)+1/3(Mg2++Fe3+)↑+1/2KH2PO4↑+AC1 g·L~(-1);最佳生根培养基MS+6-BA0.05 mg·L~(-1)+NAA1.0 mg·L~(-1)+AC 0.5 g·L~(-1),生根率可达到85%以上,室外炼苗移栽,生根幼苗和未生根的幼苗存活率达95%以上。
2021年05期 v.42;No.202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0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曾丽;徐玉成;薄育新;李金武;
银杏是集材用、果用、药用价值于一体的优良园林观赏树种,银杏的扦插技术研究对银杏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银杏良种‘邳县2号’开展扦插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枝条中部插穗、插穗粗度0.5~1.1 cm、插穗长度14~16 cm、扦插深度11 cm、萘乙酸浓度100 mg·L~(-1)浸泡处理20 h的效果最好,扦插成活率可达85.6%。通过分析银杏硬枝扦插育苗相关因子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河南地区的‘邳县2号’银杏硬枝扦插育苗体系,提高了扦插成活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银杏资源的扩大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1年05期 v.42;No.202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孟庆银;
为跟踪研究不同施肥处理杉木容器苗造林生长2年效果,2021年2月在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开展3个指数施肥, 2个常规施肥和对照(CK)不施肥处理试验林树高和地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指数施肥E120(120 mg/株)处理树高、地径生长表现最优,其次是指数施肥E60(60 mg·株~(–1))处理,造林生长2年树高均值分别为2.22 m和2.15 m,相对CK分别增长了43.8%和40.6%;地径均值分别为40.41 mm和38.29 mm,相对CK分别增粗了49.7%和47.7%。
2021年05期 v.42;No.202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