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蕾;侯笔锋;冯秋红;刘前程;李旭华;潘红丽;刘兴良;
川西亚高山天然次生林是西南亚高山林区水源涵养林的主要森林类型,在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上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干筛法和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林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本区域各演替阶段次生林的土壤团聚性均比较强,大团聚体的含量为冷杉+桦木混交林最高,且大团聚体的形成与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有机碳的含量主要是存在于大团聚体中,以>5 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最高,表现为桦木+冷杉混交林>冷杉原始林>桦木林,且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氮含量呈正相关。虽然冷杉原始林大团聚体含量较冷杉+桦木混交林低,但有机碳总含量最高。微团聚体含量随演替阶段的升高呈升高趋势,有机碳的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基本呈增加趋势,比较不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贡献率发现,虽然<0.25 mm粒径的有机碳含量高但是贡献率低,说明微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力更强,且桦木+冷杉混交林>桦木林>冷杉原始林。
2021年02期 v.42;No.19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袁圆;杨毅;代勤龙;龙珏洁;王佳;洪明生;
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策略适应竹子食物,如在不同季节可采食所处不同海拔的竹类,而不同海拔的竹子具有特定的形态特征和环境特点。本研究以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揭示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不同主食竹的形态特征和立地环境差异。结果表明,峨热竹、石棉玉山竹和丰实箭竹的基经和高度具有显著差异,低海拔的丰实箭竹具有最大的基经和高度,而高海拔峨热竹的基经和高度最小。不同竹种的立地环境不同,主要表现在海拔和乔木郁闭度上,不同竹种所需求的最适宜生长的乔木郁闭度不同。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和管理,特别是大熊猫主食竹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2021年02期 v.42;No.199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王玉杰;李玲;邓亨宁;蒋豪;苟小林;樊华;余鳞;涂卫国;
为了探究黄土梁典型植被(康定柳灌丛、紫果云杉人工林)改造1年后植物多样性恢复的初期规律,采用样方法对改造前后的柳灌丛、云杉林进行了群落学调查,对比分析了二者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的差异。有以下结果:(1)康定柳灌丛、云杉人工林改造1年后,主要增加了速生、喜阳的草本物种,栽植的乔木幼苗和大熊猫主食竹生长缓慢,二者盖度、多度较低;(2)与改造前相比较,灌丛皆伐带、疏伐云杉林、云杉林窗样地的灌草总丰富度分别提升77.27%、13.89%、22.23%;(3)柳灌丛、云杉人工林灌木和草本的ShannonWi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呈上升的趋势。黄土梁大熊猫走廊带的两种典型植被(康定柳灌丛、紫果云杉人工林)改造后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恢复,以充分提升物种多样性,恢复大熊猫主食竹和栖息地生态功能。
2021年02期 v.42;No.199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绪玲;余道平;方志强;李小杰;李策宏;谢孔平;
采用样地调查法,在峨眉山海拔1 500~1 800 m的珙桐分布区内对珙桐群落进行野外调查,设置5个样地,总面积共2 000 m~2,重点调查该区域内珙桐的群落结构、年龄结构和垂直分布状况,此次调查结果表明:(1)珙桐的分布区域中群落植物种类丰富,有高等植物147种,分属于68科,102属;其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达40.5%,以中叶(53%)、单叶(79.5%)、纸质叶(77%)为主;乔木层重要值分析显示,珙桐在群落中的优势度最高;(2)珙桐种群中,中龄级的个体数量较多,幼龄个体和老龄个体数量较少,呈纺锤形结构,为衰退型种群;(3)从垂直分布看,海拔最高的仙峰寺,成年个体和实生苗数量最多。
2021年02期 v.42;No.199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明星;朱必清;王语洁;泽仁卓玛;房超;金贵祥;冷志成;官天培;孙治宇;
活动节律是动物内源节律应对环境压力的动态生活策略,反映了个体对资源与威胁的适应。毛冠鹿是广泛分布在西南山地森林中的优势有蹄类,但至今未见专题报道。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笔者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它们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变化。结果显示:1)毛冠鹿具有明显的晨昏活动,分别在6:00—10:00时,16:00—20:00时活动强度最高;2)毛冠鹿的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春季和夏季重叠指数最高(■=0.90),秋季和冬季重叠指数最低(■=0.78);春冬季相对于夏秋季,早上的活动高峰推迟,傍晚的活动高峰提前;3)毛冠鹿不具有明显的夜行性,但冬春季夜间活动明显高于夏秋季。我们认为极端温度和食物供给是其日活动节律季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2021年02期 v.42;No.199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管晓;瞿桂英;唐卓;刘明冲;王鹏彦;
远程红外视频监控技术的引入,为深入了解羚牛种群的种群结构提供了新的手段。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羚牛种群进行了连续监测。通过视频在线和回放的形式,以15 min为间隔的固定时间抽样法,在9 968次有效观察中,记录羚牛45 188只次。雌雄性比为1.64∶1,雌性成年与亚成体、幼体的构成比例为1:0.39∶0.48,表明牛群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不同季节雌雄羚牛共同出现的比率关系,表明在繁殖季节成年雌雄个体间有大量的时间共同出现,非繁殖季节成年雌雄间处于相对分离状态。本文作者倾向于认为: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是以雌性成年个体为主导地位的,有亲缘关系的亚成体和幼年个体构成的家群为基本单元,在繁殖季节由于繁殖配种的需要,多个家群聚集在一起,并与雄性个体会合形成30~50只个体的聚群。
2021年02期 v.42;No.199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曾晓琳;苟蓉;游明鸿;刘金平;马勇;
为了研究雌雄个体对自然坡位适应性的性别差异,以紫色土丘陵区人工建植6年后的3个坡向的边坡草坪为对象,通过测定坡上、坡中、坡下及坡底4个坡位上次生演替构树幼树种群的种群面积、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雌雄性比、分布系数等特征参数及雌雄个体株高和地径,研究坡位对次生构树种群特征和雌雄个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4个坡位的坡度和土壤理化性状有显著差异(P<0.05),构树均可入侵形成次生种群,随坡位降低种群面积、种群密度成倍增加(P<0.05);(2)坡位显著影响种群年龄结构,随坡位降低一年生苗树比例增加,幼树和成年树比例降低(P<0.05),坡上和坡中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下坡为稳定型,坡底为增长型;(3)坡位显著影响幼树和成年树的性比,坡上和坡中偏向雄株,下坡和坡底偏向雌株,坡位对成年树性比影响大于幼树;(4)坡位显著影响各龄构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坡位越低一年生苗和幼苗树越呈集群分布,随树龄增加分布系数均为下降,雌株趋向均匀分布,雄株趋向随机分布;(5)坡位对各龄构树的株高影响大于地径,株高随坡位降低而增加,地径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增加。综上,边坡草坪演替成构树+草本的混生群落,雄株对资源匮乏的耐受力强于雌株,雌株对资源的竞争力强于雄株,表现为与坡位的坡向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匹配的次生种群特征和个体生长策略,适合在裸露边坡植被恢复中推广与应用。
2021年02期 v.42;No.199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梁玉喜;林波;王洪荣;
自20世纪60年代,四川省相继建立了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多类自然保护地,由于保护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导致各类保护地间交叉重叠情况突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有效解决四川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交叉和历史遗留矛盾,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了全省5类主要自然保护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四川省自然保护地在川西高山高原区、盆周山地区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连片,在成都平原及盆中丘陵区呈零星分布,且面积较小,总体呈西多东少的特点;全省自然保护地分布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和人口分布呈明显相关性。
2021年02期 v.42;No.199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军;章路;张琴;郑绍伟;慕长龙;黎燕琼;
岷江干旱河谷区是植被恢复困难地带,研究峨眉蔷薇生物量及模型,可对岷江干旱河谷区植被保护与恢复工作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径级的峨眉蔷薇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大小,在阴阳坡均表现为干生物量>枝生物量>皮生物量>叶生物量,占比最大的主干部分对地上生物量总量贡献较大;(2)峨眉蔷薇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在阴阳坡均表现为中坡位的峨眉蔷薇植株地上生物量占鲜重比是最低的,说明在该区域的中坡位,受土壤含水率低的影响,峨眉蔷薇植株生长受到影响,木质化程度低,在相同鲜重的情况下,地上部分生物量明显低于其他坡位;(3)冠幅(C)、基径(D)和树高(H)都是和灌木生物量有密切相关关系的自变量因子;而峨眉蔷薇生物量估测模型筛选结果显示,幂函数模型和三多项式模型都有令人满意的R2值,最优模型多以三次多项式为佳,因为三次多项式模型R2值更高,但由于灌木形态各异,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变量因子的选择。
2021年02期 v.42;No.199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祝玮;温平;顾海军;孙治宇;赵杰;戴强;
地下水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湿地生态系统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影响到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考察若尔盖高寒湿地花湖周边地下水潜水位埋深变化,本文通过对2015—2017年间在若尔盖湿地花湖区域布设的6个地下点位所获得的潜水位埋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6个监测点潜水位最浅的是花湖-3号,潜水位平均埋深14.9 cm,年际变化在2~34 cm;地下水埋深最深的监测点为花湖-5号,潜水位平均埋深128.3 cm,年际变化在67~197 cm。年均潜水位埋深最大差异达到113.4 cm。2、从全年来看2月、12月潜水位埋深最高、6月和9月埋深最低;比较各个监测点的潜水埋深的2015年和2016年年度极差的平均值发现,花湖-3号监测点的潜水埋深年度极差最小,仅仅23.1 cm,而花湖-4号潜水埋深极差最大,达到100.5 cm。这说明各个监测点之间不仅潜水位差异大,潜水位的季节变化差异也很大。年均潜水埋深越浅的区域潜水位季节性变化越小,而潜水埋深越深的区域潜水位季节性变化越大。本研究通过对若尔盖湿地花湖区域的地下水潜水位埋深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若尔盖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相关数据支撑。
2021年02期 v.42;No.199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才旺计美;李露双;旦增尼玛;杨汉奇;
西藏特有种喇叭箭竹具有很高的园林绿化竹种培育价值。本文观测和增补了其种子(果实)的形态特征描述,并研究萌发和贮存特性。结果显示:喇叭箭竹种子为典型颖果,褐色,纺锤形,具腹沟;长6.91±0.84 mm,宽1.38±0.11 mm,长宽比5.01±0.64;千粒重7.81±0.24 g。种子生命力在4℃条件下可以持续约14个月,无休眠期,发芽过程持续约15 d;新鲜种子在拉萨苗圃的发芽率达到81.3%,4℃下贮藏12个月后发芽率快速下降到40.0%。200ppm GA3浸种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持续时间无显著影响,但可提前发芽2~3 d。
2021年02期 v.42;No.199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怡;钟毅;何飞阳;郑绍伟;黎燕琼;
景观游憩是森林的重要功能,也是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展风景游憩林建设,明确风景游憩林质量的各项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质量评价体系。结果显示:(1)以风景游憩林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建立拥有生态效益、美学效益、社会效益3个准则层,和13个评价因子指标层的评价体系;(2)从评价体系中各层指标权重来看,美学效益0.5278>生态效益0.3325>社会效益0.1397。生态效益中权重值最高的评价指标为空气负离子,美学效益中权重值最高的评价指标为色彩丰富度,社会效益中权重值最高的评价指标为舒适度。
2021年02期 v.42;No.199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闫香慧;李冰寒;
2015年7月至8月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开展菌食性隐翅虫及其寄主大型真菌调查。采获菌食性隐翅虫标本共359头,经鉴定隶属于6亚科17属25种,两大优势类群分别为:前角隐翅虫亚科,6属9个形态种,占总标本数的56.2%;尖腹隐翅虫亚科,4属6个形态种,占总数的29.8%。共采集到隐翅虫寄生菌105号,隶属于10科14属26种,其中可食用菌16种,有毒菌7种,可药用抗癌菌8种;优势科为口蘑科和红菇科,分别占总种类数的23.1%和19.2%。对4科主要寄主大型真菌中隐翅虫种类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口蘑科寄生的隐翅虫种类和数量都最多,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H’)和均匀度(J),其次为红菇科和小菇科;牛肝菌科中寄生的隐翅虫优势度指数(λ)最高,而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最低。本研究调查了卧龙自然保护区菌食性隐翅虫种类及其寄主大型真菌种类,为进一步研究二者的互作关系奠定基础。
2021年02期 v.42;No.199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魏晓涵;段林森;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时空结构变化研究对土地规划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成都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土地利用年变化率(R)、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量(S),得出以下结论:(1)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幅度较大,总体呈增大的趋势;林地和其他土地总体呈减小趋势;水域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2000—2020年以来,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日趋集约化,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单一化;(3)成都市在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5—2020年土地处于发展期;而在2010—2015年,土地处于衰退期;并简要分析得到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影响为人口变动、自然因素、产业调整等方面。
2021年02期 v.42;No.199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7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林明辉;曾伟;柯沛强;
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叶斑病进行分离鉴定,观察病原菌形态及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测定病原菌生长适温及寄主范围。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薇甘菊叶斑病病原菌为大豆茎点霉Boeremia exigua,27℃为该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初步发现该菌可侵染桑树,不侵染其他参试作物。
2021年02期 v.42;No.199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光剑;王晓娟;先锐;杨东生;李呈翔;马光良;王燕;杨斌;
竹下套种食用菌多被报道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对竹林和土壤生态的影响如何缺乏研究和评估。在叙永县邬高林下种植产业园内不同类型(散生、丛生和混生竹)竹林下分别进行了食用菌(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annulata和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套作,观测了套作前后竹林立竹胸径、竹笋品质以及土壤酸碱度、有机质、主要养分元素以及竹篼木质素、纤维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食用菌套作能够促进竹株生长,有利于竹笋内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的积累,总体上土壤pH值和速效钾含量升高,铵态氮含量降低或变化不明显,硝态氮含量升高(铵态氮/硝态氮比值降低),有效磷含量仅在丛生竹林内显著降低,而全量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几乎无显著变化。种植食用菌(竹荪)后,竹篼内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稍快。本研究可为竹-菌复合模式的生态效应评价及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2021年02期 v.42;No.199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樟贵;叶根华;阙建勇;王志坚;叶卫军;杨叶盛;
以香菇菌糠、木耳菌糠、泥炭、谷壳、大田土和缓释肥配制育苗基质,开展不同配方基质对榧树Torreya grandis容器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方基质对榧树的容器苗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影响有显著差异,木耳废菌糠复合基质、香菇菌糠复合基质培育的榧树苗木平均质量指数均优于泥炭基质,其中以木耳菌糠、谷壳、大田土体积比为60∶20∶20的基质配方(A2)的苗高、地径、根系生长最优;菌糠复合基质大幅降低了育苗成本,其中木耳废菌糠复合基质仅是泥炭复合基质成本的35.8%。菌糠复合基质实现了食用菌废弃物循环利用,并大幅降低了榧树育苗成本,提高了苗木质量。
2021年02期 v.42;No.199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上前;
檫木在东南沿海地区常规造林成活率偏低,对檫木裸根苗进行截干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前两年檫木截干与未截干造林在成活率和地径、树高、抽高等生长量指标除了在第二年树高差异为显著水平外,其他指标在年度、性状间均为极显著差异;截干造林明显提高檫木造林成活率,造林第一年成活率100%,第二年成活率98%,两年生时截干造林成活率比未截干造林提高30.15%;明显促进地径生长,地径年生长量29%以上;大幅度提高抽梢生长量,第一年增幅222.78%,第二年增幅94.49%,檫木截干造林在东南沿海地区效果明显,是值得推广的造林方法。
2021年02期 v.42;No.199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信坤;吴丽娟;贺俊东;申世安;
泡泡树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的乔木果树,其果实味美,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矿质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目前,国内的一些科研单位已对泡泡树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并获得了成功。同时,对泡泡树的营养成分、繁殖技术、种植技术、遗传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将对泡泡树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当前泡泡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泡泡树的后续研究及推广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2021年02期 v.42;No.199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法磊;
报道了中国矛丽金龟属Callistethus Blanchard, 1851的3个新记录种,即采自云南的缅绿矛丽金龟C.myanmarensisFujioka&Kobayashi,2012,平臀矛丽金龟C.tumidicauda planicaudaFujioka&Kobayashi,2012和采自西藏、云南的粗绿矛丽金龟C.vitricus Fujioka&Kobayashi, 2012。提供了新记录种类的特征描述,中国分布的12个种(含亚种)的雄虫分类检索表,以及其中9个种的彩色图片。
2021年02期 v.42;No.199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小凤;王亚锋;鲁昕;魏雪苹;张逊;黄春萍;胡君;徐波;付志玺;
通过野外调查及标本鉴定研究,报道了菊科旋覆花族六耳铃在中国四川省的新分布记录。本文提供了它们详细形态描述、新纪录标本及其在中国的地理分布。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四川省植物多样性和中药材资源种类。
2021年02期 v.42;No.199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何松;李健;谢小龙;黄琴;
报道了四川省1种兰科植物新分布——盂兰(Lecanorchis japonica Bl.),发现于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凭证标本现存放在四川老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标本室。
2021年02期 v.42;No.199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策宏;李小杰;陈绪玲;余道平;谢孔平;方志强;
报道了四川省峨眉山兰科(Orchidaceae)新记录种—翘距虾脊兰(Calanthe aristulifera),并附有新记录种的描述及特征照片。凭证标本保存于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标本馆(SPINRS)
2021年02期 v.42;No.199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