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 冕宁县森林火灾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

    盛行军;

    凉山州是我省的森林火灾高发区,是四川省乃至全国森林火灾高危地区之一。通过对凉山州冕宁县近14年的森林火灾数据资料和气象数据资料分析,探讨了森林火灾次数与人为因素、气象因素、植被类型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冕宁县森林火灾主要影响因素是人为因素,每年1—3月份是森林防火最重要的时段,云南松林区是区域森林火灾防范的重要区域。

    2021年01期 v.42;No.198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九寨沟不同受损林地土壤特征研究

    叶颂;刘邵谋;邓东周;庄文化;李卓;潘红丽;刁元彬;刘玉平;

    为了探索九寨沟地震不同受损林地土壤理化特征分布情况,进一步提高受损栖息地林草植被快速恢复模式的合理性,根据研究区震损程度,分析了各样地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震损程度增强呈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有效磷和铵态氮含量随震损程度增加而升高,而速效钾和硝态氮含量降低。因此,应根据不同震损地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土壤改良,提高林草植被恢复速度,增强各种恢复模式的土壤肥力支撑条件。

    2021年01期 v.42;No.198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九寨沟震后土壤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鲜婷;董廷发;邓东周;潘红丽;刁元彬;刘玉平;

    通过比较自然恢复、人为恢复及与自然植被的土壤碳氮化学计量特征,以期为九寨沟地震受损滑坡体快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与未受损植被的土壤相比,受损植被滑坡体的土壤有机碳、总氮、可利用氮含量均更低,但pH值和碳氮比均更高。(2)人为恢复下的植被总盖度、土壤有机碳、总氮、可利用氮含量均高于自然恢复。(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总氮或可利用氮含量呈现正相关、而与pH值或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短期的结果表明人为恢复措施比自然恢复更有利于九寨沟震损坡体植被的快速恢复。此外,建议在未来植被恢复中注意栽植固氮植物。

    2021年01期 v.42;No.198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邓楚璇;周英;李上官;刘星科;王文娟;李西;孙凌霞;罗春兰;李向;黄玉梅;

    为探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彭州市境内5种常见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绿地、农业用地、人工林地、滩涂地、撂荒地)下的土壤细菌和真菌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细菌37门106纲278目491科959属2 137种,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真菌17门46纲118目295科627属1 033种,主要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5种土地利用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均有显著差异。农业用地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较低,城市绿地和滩涂地具有较高的微生物多样性,而人工林地具有较低的细菌多样性和较高的真菌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对细菌多样性有重要影响,但对真菌影响较小。同时,土壤pH值是影响本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杉木人工林及农作物连作模式降低了微生物多样性,而城市绿地和滩涂地为微生物提供了较稳定的生存环境,可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2021年01期 v.42;No.198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大熊猫主食竹产地土壤重金属评价

    刘涌;李俊清;刘正霄;睢雅妮;兰飞;熊书圣;何敏;罗亮;刘月;贺品;

    通过对大熊猫主食竹产地华蓥山岩溶区土壤重金属元素As、Cd、Cr、Hg、Pb和Cu的调查分析,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对当地的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6种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0.7,综合污染指数也均小于0.7。土壤重金属中Hg与pH值、As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作用,Pb与Cu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作用,As与Pb、Cr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作用。华蓥山岩溶区土壤环境处于清洁无污染状态,给大熊猫主食竹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保障,也有利于未来在此地的大熊猫放归。

    2021年01期 v.42;No.198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重庆山区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土壤肥力质量研究

    叶润根;陈国建;王震;何谦;张春叶;

    该文旨在揭示重庆市山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肥力状况,为土壤培肥管理提供依据。以重庆市南川区山区小流域为例,选取3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共采集样品81个,结合主成分分析法与隶属度函数,分析山区小流域的土壤养分状况与肥力质量水平。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酸化严重,林地的有机质含量最高,旱地全氮、全磷和速效磷较为丰富,而全钾与速效钾则普遍缺乏;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处于0.2~0.9之间,平均值0.54,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为中等偏低,不同土地利用下的肥力质量排序为旱地(0.57)>林地(0.51)>水田(0.48),旱地肥力水平较高,可见人为管理措施、土壤科学培肥的重要,而林地高于闲置农田表明适当退耕还林的重要性。

    2021年01期 v.42;No.198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马尾松低效人工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在不同改造措施下的分布特征

    王亚丽;许武成;杜忠;

    通过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低效林的改造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改造措施(皆林砍伐重造,补林种植间歇砍伐,纯林措施对照)对地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易采取相同的改造措施时,随着土层不断加深,不同土壤层的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逐步降低,表现为0~20 cm土壤层> 20~40 cm土壤层;同一土壤层下不同改造措施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不同,表现为皆林砍伐重造<大林窗补植间伐<小林窗补植间伐<马尾松纯林。说明在改造初期,有机碳分解速率加快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降低,并且改造面积越大,降低程度越大。上述改变差异在表层0~20 cm土壤中较为突出,在土层深度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其差别日益减小。

    2021年01期 v.42;No.198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纱网袋颜色对红雉凤仙花传粉者不同时间段访花行为的影响

    钟楠蝶;李登飞;杨有芹;魏丽君;王琼;

    盗蜜对植物生殖成功的影响仍存在争议,通过用纱网袋套蜜距隔离盗蜜者创设无盗蜜者的对照可有效研究盗蜜的生态学后果和机制,但因为传粉昆虫会偏爱某一色系的花朵,纱网袋颜色可能会干扰传粉者行为。为了筛选对传粉者干扰最小的纱网袋颜色,设计了4种颜色(黑、白、红、绿)纱网袋套蜜距,以不套蜜距作为对照,在一天中6个时间段观测红雉凤仙花传粉者的访花频率和单花停留时间。结果表明:(1)不同颜色纱网袋套蜜距的花朵被传粉者访问的频率差异显著,对照组访问频率最高,白色纱网袋处理组与之接近,套黑色纱网袋处理访问频率最低且与其他4个处理差异均显著;纱网袋颜色对传粉者单花停留时间无显著影响。(2)观测时间段对目标花朵被传粉者访问的频率和单花停留时间影响均显著。下午14:30—15:00访问次数最多,而上午9:30—9:50单花停留时间最长。实验结果显示在隔离盗蜜者时,用白色纱网袋套蜜距对传粉者访花行为干扰较小,黑色干扰最大,这为隔离盗蜜者研究盗蜜对植物与传粉互利共生关系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参考。

    2021年01期 v.42;No.198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4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嘉陵江清风峡断面水体pH值时间序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胡翠华;刘守江;杨丹;王旭熙;

    以嘉陵江广元段清风峡断面水质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文献法、统计法对清风峡2007—2017年河流水体pH值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变化的成因及影响结果。(1)清风峡pH值年际变化较小,常年维持在8.21上下波动,水体呈微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2)在季节变化上,pH值冬春季节高于夏秋季节,pH均值为春季(8.29)>冬季(8.25)>秋季(8.16)>夏季(8.14)。(3)pH值周变化幅度较小,离散程度低,变化平稳。(4)从pH值季节变化分析可以得出,降水是引起该河段水体pH值变化最显著的因子。pH与DO、CODMN、NH3-N三者间呈负相关关系,表明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水体pH值的变化。

    2021年01期 v.42;No.198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生态建设

  • 四川省若尔盖保护区景观生态格局动态分析

    冯佳;董鑫;赵姗姗;

    四川省若尔盖保护区不仅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且生物多样性丰富,对该地区进行景观生态格局动态分析有利于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利用。选用2004、2009年Landsat5 TM影像和2014、2016年Landsat8 OLI遥感数据,在ENVI5.5软件平台中对其进行不同时相影像的配准、融合、裁剪等预处理后,采用监督分类方法,将研究区景观分为湖泊、沼泽、高覆盖度草甸、低覆盖草甸、沼泽化草甸和沙化地/裸地6种类型,并通过分类后比较法得到景观类型转移矩阵。最后,利用Fragstats4.2软件选取了8个主要景观指标,对若尔盖保护区的景观格局进行了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004—2016年间,沼泽、沼泽化草甸等景观向低、高覆盖度草甸转变的趋势尤为明显;(2)2004—2016年间,沼泽面积逐步减少;2009年后,沼泽面积趋于稳定,减少速率变小;(3)总体上,若尔盖保护区的基本景观生态格局变化不大,草甸是研究区优势度最高的景观类型。

    2021年01期 v.42;No.198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9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围栏禁牧时段和恢复过程的耦合机理研究

    黄怡;赵聪;杨洋;刘轲;牟秋雨;杨林;胡进耀;

    川西北沙化草地在围栏禁牧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变化特征,研究对象为:未修复沙化草地、围栏禁牧生态恢复时间分别为5年、10年的沙化草地,研究其不同围栏禁牧时间沙化草地0~40 cm土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的变化。其结果表明,随着围栏禁牧时间的增长,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增加,植被盖度、高度均极显著提高,其中,增加幅度较大的是0~20 cm土层。围栏禁牧10年,沙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比未修复沙化草地分别增长34.05%、27.89%,均显著高于未修复沙化草地;各土层土壤水解性氮含量却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特征,其中,0~20 cm土层,围栏禁牧5年沙化草地较未修复沙化草地水解性氮含量减少了23.80%,围栏禁牧10年沙化草地较围栏禁牧5年沙化草地水解性氮含量增加了24.19%;20~40 cm土层,围栏禁牧5年沙化草地较未修复沙化草地水解性氮含量减少了31.49%,围栏禁牧10年沙化草地较围栏禁牧5年沙化草地水解性氮含量增加了1.13%。

    2021年01期 v.42;No.198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AHP分析法的川西北高寒沙地适生治沙灌木筛选评价研究

    陈德朝;达郎周;鄢武先;邓东周;贺丽;吴世磊;余凌帆;杨靖宇;王嘉智;张利;

    为进一步解决川西北沙化土地治沙植物材料单一的问题,在调查川西北沙生植物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川西北藏区高寒沙地适生治沙灌木筛选层次结构模型,从31种乡土灌木中筛选出沙棘、康定柳、杯腺柳、金露梅等8种优良适生治沙灌木,为川西北高寒沙地植被恢复治沙灌木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2021年01期 v.42;No.198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MaxEnt模型的白水河国家级保护区有蹄类保护动物生境适宜性评价

    温平;彭科;陈旭;韦怡;杨志松;戴强;

    通过MaxEnt模型对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有蹄类保护物种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20次重复后斑羚、鬣羚、林麝、羚牛的训练集AUC值分别为0.962、0.947、0.924和0.945;(2)斑羚、鬣羚、林麝、羚牛得适宜栖息地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27%、25%、24%,次适宜栖息地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7%、19%、35%、34%,不适宜栖息地占保护区总面积59%、54%、40%、42%;(3)对斑羚贡献最大的3个环境因子是坡向、坡度和落叶灌丛,对鬣羚贡献最大的3个环境因子是竹林、栽培竹林和落叶灌丛,对林麝贡献最大的3个环境因子是坡向、落叶灌丛和竹林,对羚牛贡献最大的3个环境因子是坡向、竹林以及落叶阔叶林。

    2021年01期 v.42;No.198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红外相机的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偶蹄类活动节律调查

    彭科;陈旭;温平;韦怡;杨志松;戴强;

    2017年6月—2018年9月,在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偶蹄类物种活动节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保护区内共发现六种偶蹄类动物,分别为羚牛、斑羚、鬣羚、林麝、毛冠鹿、野猪。相对多度结果显示,最高的为斑羚(RAI=51.2)和毛冠鹿(RAI=32.6),明显高于其他物种。其余依次为林麝(RAI=13.2)、鬣羚(RAI=4.8)、羚牛(RAI=3.8),最少的为野猪(RAI=2.7)。2、年活动格局上,斑羚和毛冠鹿相似,羚牛和野猪相似,林麝在5月份活动最强,鬣羚在8月份活动最强。3、6种有蹄类的日活动节律显示,斑羚和毛冠鹿的日活动节律较为相似高峰都在6:00—10:00和18:00—20:00;林麝的活动高峰出现在20:00—22:00;鬣羚出现在6:00—8:00;羚牛出现在8:00—10:00;野猪出现在14:00—16:00。随着季节变化6种偶蹄类的活动节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4、夜行性调查显示,所有6种动物种,林麝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毛冠鹿夜行性不明显;羚牛、斑羚、鬣羚、野猪不具有明显的夜行性。

    2021年01期 v.42;No.198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四川荥经县境内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迁徙路线及停歇地选择

    王聪;程勇;朱恒大;韦定菊;李波;张洋;姚永芳;倪庆永;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迁徙路线和动态始终是研究热点之一,对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荥经县辖区是黑颈鹤迁徙所途经和停歇的重要区域之一,但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监测及针对性管理。本研究对2015—2017年间迁徙途经荥经县境内的黑颈鹤数量动态、迁徙路线和停歇地等进行了实地访查和定点监测,并对停歇地生境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黑颈鹤在春季向繁殖地迁徙大多途径荥经县西部的部分区域,而在秋季向越冬地迁徙时则倾向于选择东部区域。新庙乡和龙苍沟镇分别是春秋两季黑颈鹤在荥经境内的主要停歇范围,其对停歇地的选择受到食物资源、人为干扰、隐蔽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划定专门的保护小区,保留开阔的农地并在3月和11月迁徙期适当减少人为活动,是荥经县境内进行黑颈鹤保护的有效举措,有助于保证其顺利到达繁殖或越冬区。

    2021年01期 v.42;No.198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林业产业

  • 低温胁迫下梁山慈竹体细胞突变体植株叶绿素荧光响应

    张丽;陈洪;王准;龙治坚;孙鹏;胡尚连;

    以冷驯化的两种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体细胞突变体植株及梁山慈竹实生植株为材料,研究了梯度降温处理(依次为4、0、-5、-10和-15℃)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实生植株在-5℃胁迫下死亡,而突变体植株No.101-1b和No.101-1c直到-15℃胁迫下才出现死亡。低温胁迫后,突变体植株和实生植株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系统Ⅱ有效光量子产量(Y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有降低,下降幅度排序为实生植株>No.101-1b>No.101-1c。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显著高于胁迫前,以No.101-1c表现最为突出。品系和温度2个因素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总结得出,突变体植株No.101-1c具有较高的耐寒性,本研究可为耐寒梁山慈竹体细胞突变体植株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2021年01期 v.42;No.198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不同采摘时间及采后不同处理对茶果相关指标影响

    龙雪燕;欧阳文英;杨松;杨胜优;杨小菊;胡玉玲;

    为了确定油茶最佳采摘时间和采后处理方法,选取生长长势一致6年生湘林210号和长林18号普通油茶优良无性系,分别在不同成熟阶段进行采摘,对采摘后进行不同方法处理,并测定油茶单果重、果皮含水量、籽重、籽含水率、仁出油率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不同采摘时间湘林210号单果重变化较大,随着成熟程度增加单果重略有降低,长林18号的单果重则是逐步上升;随着采摘时间变化,湘林210号和长林18号的果皮含水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随着采摘时间越靠后,湘林210号茶籽重略有下降,长林18号,茶籽重逐渐上升,茶籽含水率两者都呈现下降趋势;不同采摘时间两个品种在未后熟和经后熟时仁出油率差异较大,但总体来看,长林18号油茶仁出油率比湘林210号仁出油率值高;茶籽不同存放方法,随着存放时间增加,去皮籽含水量不断减少,带皮籽含水量先增加后下降,去皮籽出仁率先下降后上升,带皮籽出仁率先增加后下降,仁出油率都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去皮仁出油率始终比带皮高。

    2021年01期 v.42;No.198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栽植密度对叶用银杏生长量及叶产量的影响

    邓辉洪;曹浒;徐雪娇;宋鹏;张孟楠;唐秀;魏方波;陈小莉;

    通过研究川东北丘陵地叶用银杏不同栽植密度对其生长量和叶产量的影响,获得高经济效益的合理密度调控方向,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2年生"开江皇1号"银杏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作5种不同栽植密度处理,连续三年观测研究不同栽植密度对叶用银杏生长量及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川东北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和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叶用银杏基地建园首年,栽植密度对其地径和侧枝影响不大,随着树龄增加,栽植密度过大的叶用银杏园相比低密度园,其地径生长量和侧枝数呈减缓增长趋势,不同栽植密度对叶用银杏树高生长无显著性影响;当叶用银杏低于4.5年生,栽植密度为10万株·hm-2时,其叶产量比栽植密度为1.4万株·hm-2的低密度处理的叶产量高2.76倍,叶产量达到20 428.00 kg·hm-2,在5.5年生时,栽植密度为10万株·hm-2的高密度栽植处理,其叶产量比4.5年生时下降15.93%,而栽植密度为1.4万株·hm-2的低密度栽植处理,其叶产量却高达41 322.60 kg·hm-2,是同年生高密度栽植处理叶产量的1.41倍。因此,在川东北丘陵区,叶用银杏盛产期前,基地栽植密度最高可保持10万株·hm-2,随着树龄增加,栽植密度应逐年降低,盛产期时,密度宜保持在1.5万株·hm-2左右,这样可做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最大化。

    2021年01期 v.42;No.198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川南地区梁山慈竹无性系选优研究

    陈鹏;郑仁红;王勇;胡焱彬;

    梁山慈(Dendrocalamus farinosus),是一种优良的纸浆用竹种,是目前宜宾市的主要造纸竹种之一。研究以竹材高产量为选育目标,综合考虑生长适应性,选取了地域分布不同的11个无性系,通过各无性系在同一立地条件下的表现,选出了优良无性系2号(选取于兴文县麒麟乡),其生长量指标为:平均发笋量17.7株、胸径5.0 cm、竹高6.7 m、平均单丛秆重17.80 kg,适应性强,性状表现稳定并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2021年01期 v.42;No.198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种苗类型白及物候及产量研究

    曹建新;彭莹;姜远标;杨斌;

    对球茎、种子苗两种不同类型白及苗种植后的物候进行了定株观测,并调查了两种类型种苗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结果表明:两种繁殖类型的白及植株出芽、展叶期基本一致,球茎和种子苗植株出芽期、展叶期、开花期、果期持续时间差异不大,而黄枯期差异较大。不同种苗类型和不同种植密度对白及产量有显著影响。采用球茎种植的白及产量显著高于种子苗种植的产量,本实验中,以种植株行距为15 cm×15 cm产量最高,在水肥条件较好地段,可适当密植提高产量。

    2021年01期 v.42;No.198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大渡河干旱河谷早实核桃品种生长评价

    李静;帅伟;苟天雄;姜欣华;杨平;刘燕云;马志良;

    在大渡河干旱河谷3个典型地区(康定市金汤乡陇须村(KJ)、泸定县杵坭乡联合村(LC))、康定市姑咱镇甘孜州林科所苗圃(KG))开展早实核桃品种8518、9818、云新14号和香玲引种栽培试验,并以本地品种为对照,评价早实核桃品种的成活率、保存率以及地径、株高等生长指标,以筛选出适合大渡河干旱河谷地区引种栽培的优良早实核桃品种。研究结果表明:品种和栽植地点显著影响早实核桃品种的成活率、保存率和地径、株高生长量。不同品种核桃幼苗在各栽植地点的成活率、保存率和地径、株高生长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KG>LC>KJ。香玲品种的成活率、保存率和地径、株高生长量在3个栽植地点均最高,8518品种次之,9818和云新14号品种最低。因此,我们建议在大渡河干旱河谷地区大面积推广早实核桃品种时需充分考虑品种和栽植地区的环境条件,在大力发展本地品种的同时可以引进香玲和8518品种。9818和云新14号品种在大渡河干旱河谷地区的生态适应性较低,不建议在该地区引种栽培。

    2021年01期 v.42;No.198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ITS和ycf1序列的白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李文俊;姜丽琼;刘琼;肖前刚;浣杰;徐志萍;杨洪燕;

    在白及资源调查和收集过程中,发现白及花型、花色、花期、叶片形态等多个性状变异程度较大。本研究收集了来源于四川和云南的白及资源30份,克隆并分析其nrDNA ITS和叶绿体ycf1基因差异,发现ycf1基因差异小,ITS基因差异较大,根据ITS序列差异,将白及聚类为3个支系,结合白及的表观性状,发现白及ITS序列与其花期和叶型有相关性,与花型、花色等其他性状无明显相关,本研究为白及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1年01期 v.42;No.198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成都麻羊种群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样性评估

    余姣姣;刘家斌;徐永涛;吴永胜;杨雪;齐桂兰;

    作为优良的地方山羊品种,成都麻羊对我国山羊品种的改良和新品种培育起了重要作用。畜禽遗传资源本质上是基因资源,保护畜禽遗传资源就是保护基因的多样性。为了了解成都麻羊的遗传情况,通过微卫星标记技术,选用8对中高度多态微卫星标记进行成都麻羊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评估,共检测到6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和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7.5、2.36,平均观察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77、0.634和0.580。研究结果表明成都麻羊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保种潜力。

    2021年01期 v.42;No.198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岩桂果实油脂脂肪酸组成分析

    徐明;王铁;黄伊嘉;莫开林;杨凌;周舟;

    采用油脂制备方法,从岩桂果实中得到45~55%的油脂;分析岩桂果实油脂中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多种脂肪酸,其中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达70%以上。

    2021年01期 v.42;No.198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与专论

  • 四川自然保护红外相机数据管理系统的研发及其应用

    杨彪;李生强;杨旭;杨旭煜;古晓东;杨志松;戴强;

    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可以获得海量的野生动物影像数据。然而,许多自然保护地在红外相机数据管理方面依旧面临红外数据海量、存储方式原始、缺乏数据技术、数据挖掘空白等困境。如何科学存储和管理海量的红外相机影像数据,专业高效完成数据鉴定和科学分析并运用于管理和科研,已成为红外相机监测工作中的重大难题。基于以上问题,利用四川自然保护红外相机数据管理信息化平台(Sichuan Nature Conservation Infrared Camera Data Management System, CDMS)能有效解决该问题。CDMS的研发设计上兼顾广大自然保护地的使用需求,同时吸纳不同数据库和数据信息平台的功能优点。目前CDMS的设计定位为主要针对四川省各类型自然保护地的交互式使用,集成了红外相机影像数据的规范存储、科学管理、智能查询、生态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等功能,旨在促进野生动物红外相机影像素材转化为有效数据,实现数据的高效分析和深度挖掘,为野生动物研究、保护与管理、科普宣教等提供重要的技术与管理支撑。本文对CDMS的功能模块、主要构成、特点与优势、应用成效以及数据服务体系等做简要介绍。

    2021年01期 v.42;No.198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7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两步路户外助手APP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

    李成容;李云;周材权;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的环境和物质条件,而随着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日益突出,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野外调查作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基础工作,提高其调查的准确性以及便利性尤为重要。两步路户外助手是一款能够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使用的专业户外软件,具有离线地图下载及导航、路线设计、轨迹记录、兴趣点标记、数据共享等功能,可为生物多样性的调查提供极大的便利性与可靠性。通过介绍两步路户外助手软件相关功能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实现,并将其与乐图、奥维地图、六只脚3种同类型户外软件进行比较,展示两步路户外助手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准确性与便利性,以期为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提供技术和方法参考。

    2021年01期 v.42;No.198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